首家宣布碳中和时间中国车企 长城汽车为2045年准备了什么?
6月28日,在第八届长城科技节开幕式上,长城轮值总裁孟祥军代表长城汽车对外宣布“长城汽车将在2045年时间碳中和”。 “碳达峰”和“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中国在去年9月份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并在今年3月份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1-06-29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王友新
6月28日,在第八届长城科技节开幕式上,长城轮值总裁孟祥军代表长城汽车对外宣布“长城汽车将在2045年时间碳中和”。
“碳达峰”和“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中国在去年9月份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并在今年3月份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双碳”目标下,各行业均面临非常大的“减碳”压力。占据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7.3%的汽车企业,更是脱碳行动的主要行业。
汽车预言家此前在《跨国车企汽车碳经济宣言》专题中做出梳理,迄今为止,已有超过10家的跨国车企提出明确的“减碳”目标或“碳中和”时间表。尤其欧洲的各大汽车企业,在欧盟巨大的碳减排压力之下,已经确定了具体到每一年的碳中和路径方案。
将目光聚焦到中国,相当一部分的中国汽车企业在汽车脱碳这一问题上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探索阶段,认识不够清晰,缺乏中长期的规划。
此次长城汽车承诺2045年实现碳中和,成为了中国汽车企业首个明确碳中和时间时间的的汽车企业。相比较而言,中国大多数车企面对碳中和这一命题仍然有着诸多理念上的偏差认识。
汽车预言家梳理发现,在多个公开场合中,多家中国汽车企业代表就曾表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明确汽车产业时间表和具体要求,以指导汽车企业更好地用实际行动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来自汽车行业的权威人士认为,坦率而说,中国汽车企业走向碳中和转型之路,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来自内部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社会整体脱碳的意识。
第一,由于缺少经验佐证用例,对于汽车企业而言,自主探索脱碳成本较高,缺乏持续投资研发的动力;
第二,巨大的脱碳缺口带来了高昂的脱碳成本,汽车企业在财务表现及绩效压力下自主应用新型脱碳技术的动力不足;
第三,由于各方未统一利益,脱碳举措尚未走出囚徒困境。当前汽车市场竞争压力巨大,汽车企业自主开展脱碳行动将承受短期成本压力,此时若遭遇对手低价抢占市场,最终可能造成价值双输。
这样的现实情况表明了,大多数中国汽车企业在双碳行动上还是被动和迷茫的。大多数汽车企业将脱碳理解成了简单的政策被动适应,和之前的双积分、新能源一样,而没有从心底里当作是一场革命,有汽车行业人士如此表示。
“被动式应战和主动式出击,面临的挑战是不一样的,最终的结果也是有所不同的”。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此前在与寰球汽车发起的《汽车碳路》栏目中坚定认为,全球“双碳目标”提出后是绝对不会倒退和打折扣的。对汽车行业来说,现在时间很紧迫了。谁行动得快,谁变化得快,那么谁就能在行业新格局中占得先机。
从更为深刻的层面来讲,长城汽车作为中国汽车品牌的领军企业,能够承诺自身碳中和时间的企业,表明了其对于碳中和这场革命的深刻认识。
此次长城汽车的碳中和目标实现可以拆解为三大路径:
首要路径仍然是新能源产品攻势。长城方面表示,到2025年,新能源占比将达到80%。到2023年,欧拉将实现全球产销100万辆。沙龙,定位于高端BEV品牌,将在2022年上市第一款产品。与此同时,长城汽车还将高投入研发姿态,在纯电动,氢能,混动三大领域,持续进行饱和式精准投入,2025年之前预计推出50 余款新能源车型。
紧随其后的是绿色生产和产业链条的重构。具体而言,2023年,长城将推出首个零碳工厂,建立汽车产业链条的循环再生体系。这其中,还包括有储能方面的V2G分布式储能系统应用和业内领先的集中式氢能储能体系。通过多维多链条的技术布局,全面构建绿色可持续的汽车制造链条。
最后是智能化深度布局。在此次科技节上,长城汽车表示将基于智能互联拓展IOT生态,实现以车为原点,打通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万物终端,构建强大的长城汽车智慧网。利用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全面打造智能化背景下的低碳效率提升。
相比跨国车企,长城汽车在碳中和这一命题上的思考不可谓不够全面。
有相关汽车产业权威专家在分析完长城汽车面向碳中和的举措后,对汽车预言家表示,作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领导者,长城汽车能够将自身业务能力与碳排放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业务发展的同时,助力全社会的碳排放量下降。这意味着,碳中和已经超越了长城汽车社会责任的范畴,上升到了发展模式的层面,这可能给长城这样的企业带来一次全新的发展机遇。
正如长城汽车集团董事长魏建军在今天开幕式会场上表示的那样:“中国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完成这一目标,加速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是每一个企业的责任和挑战。企业在此背景之下只有主动接受挑战,没有被动应战这一选项”。以清洁能源为基础的新一代智能汽车,将构成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中国汽车正迎来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