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打乱了汽车行业的正常运行节奏,原本趋于稳定的市场也因此受到波动。

2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月度信息发布会正式举行,会上中汽协对2020年的汽车行情做了深度研究,中汽协预测,因受疫情影响,短期内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将受到巨大冲击,零部件供应体系被打乱;从长期来看,疫情的“蝴蝶效应”会逐步显现,或将影响未来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预计,今年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8.3万辆和194.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3.5%和27.0%,同比分别下降24.6%和18.0%,降幅十分明显。

乘用车产销预计分别完成144.4万辆和161.4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3.9%和27.1%,同比分别下降27.6%和20.2%,降幅大于汽车总体。

商用车产销预计分别完成34.1万辆和32.6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1.4%和26.7%,同比分别下降7.8%和5.7%。

中汽协公布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方面,今年1月产销预计分别完成4.0万辆和4.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5.4%和54.4%,产销极具下降。
在中汽协看来,产销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1.今年春节假期在元月份,有效工作日17天,比去年减少5天;另外,考虑到一些单位提前放假因素,因此有效工作日较少是今年元月份产销下降的主要原因。
2.今年1月20日之后,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影响,但由于已经接近春节假期,我们判断对元月份数据影响有限。截止目前,中汽协已对300多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反馈的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大于2003年的非典,对于本来处于调整期的汽车行业影响更大,但不会改变长期增长稳定的发展态势,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还将保持。中汽协方面认为,新冠肺炎对行业影响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购车需求和消费能力短期内明显下降。消费者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居家自我隔离,极大减少了消费者短期内的购车行为。
中汽协判断,疫情的防控极大减少了消费者短期内的购车行为,对部分行业的运行影响较大,将直接影响这些行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运行及降低相关从业人员的收入,从而影响一至三线城市的换购需求,以及四线以下城市和乡镇等农村的首购车需求。
(图表数据源自中国汽车业协会)
截止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均出台了延迟复工的通知、多数地区还要求人员返回工作地后居家观察、人员防护物资不足也难以支撑企业生产复工需求,再加上很多省市区域及乡镇道路已出台限行严检、实施高速严查等措施,导致了汽车企业开工率不足和产业链供应紧张,最终将对2月产量有较大影响,影响面或超过百万辆。同时,受到此次影响,外资企业或许将调整生产布局,避免过度依赖在华产能,延迟复工导致企业较往年平均少开工7-11天(湖北地区更久),多数地区还要求人员返回工作地后居家观察,进一步推迟复工节奏,造成企业生产力不足,影响产品制造。近来,一些国家和企业已经以防止疫情扩散为由,拒绝接受已经订购的货物,对原有的订单也做出了撤销;超过60个国家发布了对我国的入境管制措施,这也造成我国汽车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受到阻碍;出口订单延迟交付,给企业后续的订单签订造成了负面影响。

(图表数据源自中国汽车业协会)
根据中汽协会对行业企业的调查结果,这次疫情对零部件企业的影响更大。部分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主要以零部件企业为主)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
(图表数据源自中国汽车业协会)
受疫情带来的市场影响,整车企业难消化库存(产成品、零部件)。检测机构、试验场复工时间一再延后,也延长了企业产品认证周期,进而延缓产品上市时间,结合企业开工效率不高,造成标准实施后,新品无法按计划销售。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报告,2020年1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高达62.7%,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警戒线之上。
不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表示,由于三分之二的调查问卷是在疫情爆发前回收的,因此该指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疫情对于汽车流通行业的影响。所以相信今年2月份的成交量肯定会出现暴跌,而暴跌的同时又将给经销商将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
据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每当市场跌入低谷,都将伴随着行业整合和品牌消失;市场增量表示,销量也只会集中在头部企业和品牌之中。即便在没有遭受疫情,近几年汽车市场整体都在不断下滑,根据经销商组织的“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有53.5%的经销商亏损,27.1%的经销商连亏三年。不过也有众多消息认为,疫情过后将会出现新的一轮契机。
(图表数据源自中国汽车业协会)
目前阶段,疫情还在持续,汽车和零部件企业的复工也刚刚开始,还面临人员紧缺、防疫口罩消毒液等缺少、工作现场防疫监控工作量大、零部件供应链体系也未正常恢复等问题的困扰。
特别是目前疫情防控处于最关键时期,消费者信心还没有恢复,消费者的购车需求也处于抑制状态。
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将对汽车行业一季度的运行情况影响巨大,行业产销量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疫情结束后,抑制的消费需求会在短期内得到释放,汽车市场将会迎来一波短暂的消费高峰,全年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但全年汽车市场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
(图表数据源自中国汽车业协会)
近期各地政府相继快速出台的经济保障政策也将有效为企业减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推动各行业逐渐好转。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近期也要求各地、各部门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尽早恢复正常生产。
从我们掌握的信息来看,目前企业均在尽力推进复工复产工作,已向协会反馈复工计划的183个整车生产基地中,截至2月12号,已有59个基地开始复工复产,占32.2%。
从长期发展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可能加速产业格局的优化调整,优势企业或将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进而对优势企业做大做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伴随疫情的消去,居民对于公共出行方式不安全性的担忧将有所上升,这也可能促进释放个人首次购车需求。
(图表数据源自中国汽车业协会)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福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汽车市场的变化不仅是汽车行业关注的事情,也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重点。
从疫情开始,中汽协会就与各汽车生产企业、零部件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随时关注疫情的变化,关注行业企业复工和生产情况。
中汽协将继续密切跟踪分析和判断疫情对汽车销售市场的影响程度,为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提供相对准确的全年市场预测情况。既为汽车行业合理安排全年的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提供基础的信息,也为政府部门精准施策,在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金融支持、援企稳岗、加大投资、稳定居民消费、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等方面提供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看到的,将对我国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汽车工业毫无例外受到了严重波及。面对疫情,无论是车企还是个人,都应该拿出警惕但不惶恐的状态,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问题并作出相对应决策,尤其是车企,对疫情结束后的市场应该具有预见性,目前多家车企已经开启线上卖车业务,从战略上提升产能问题,避免出现第三季度产能滞后现象,减轻经销商压力,增强员工信心,以更乐观、更长远的眼光看待此次疫情,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疫情过后,中国汽车行业将会出现新的一轮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