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再创历史,“意念开车”还有多远?
美国当地时间8月28日,埃隆·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初创公司演示了最新一代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并展示了三只大脑植入了该脑机接口的小猪,目前计划将在安全性测试并获得许可后进行人体测试。
2020-09-01 | 出处: 爱买车 | 责编: 陈斌
美国当地时间8月28日,埃隆·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初创公司Neuralink演示了最新一代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并展示了三只大脑植入了该脑机接口的小猪,目前计划将在安全性测试并获得许可后进行人体测试。
这款脑机接口比硬币还小,通过全自动化设备可在30分钟内完成大脑植入手术,无需全身麻醉,当天就能出院,而且手术是可逆的。脑机接口可实现神经信息的上传、储存、下载甚至修改,把意念转化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数据信号。有人说,马克思的Neuralink就像是一个潘多拉宝盒,一旦打开了,其潜力几乎是无限的,人类的发展也会迎来重大的改变。
马斯克在发布会中表示,Neuralink脑机接口将应用于解决抑郁症、健忘症等大脑神经问题,未来还可以解决失明、瘫痪、听力缺失等问题。马斯克还提到,未来人们可直接用意念就能与别人进行交流,还可以用意念召唤甚至驾驶一辆特斯拉。
不过,就目前科技和社会情况来看,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更多是展示了一个极具潜力的概念,离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还有非常远的距离。但要说到意念开车,这离我们似乎要更近一些。
“意念开车”早已成为现实
早在2015年,南开大学和长城汽车合作设计了一台“脑电控制汽车”,将科幻变为现实。
该车基于一辆哈弗H9改装而来,原理是通过专门的设备采集驾驶者的脑电信号,通过算法转化为电子数据信息,从而给车辆下达指令。其中最主要的技术概念,便是脑机接口。
不同的是,这台“脑电控制汽车”利用的是头皮电压波动作为数据来源,相比大脑芯片植入准确性预计要低一些,但更加简单直接且安全。因此目前该技术早已有不少商业公司进行了产品化,南开大学这辆脑控汽车使用了Emotiv公司的脑电波检测器。
随着汽车越来越趋于电子化,数据化控制车辆早已不是新鲜事了,比如说如今的自动驾驶技术就是一个最直观的例证。结合脑电波传来的数据,南开大学和长城合作的这台“脑电控制汽车”完全可以实现车辆的解锁、加速、制动,甚至左右转向和倒车等一系列意念控制。
不过南开大学研究团队当时也表示,这台脑控汽车仅作为校企合作的科研成果,想要做成产品落地还要非常多的考虑,而其中核心的技术问题,就在于识别率,然而这方面相信在像Neuralink这样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中,将得到解决。
意念开车很远,"人车合一"却不远了
这么看来,意念开车虽然已经成为现实了,但离我们老百姓依然非常遥远。不过别急,目前我们没法体验意念开车,不过脑机接口与汽车的结合,还是可以衍生出很多玩法的。
2019年的CES Asia展上,日产汽车就带来了一项“脑控车(Brain-to-Vehicle,B2V)”技术,当时买车君还有幸体验了一番“人车合一”。这项技术并不完全是通过脑电波来驾驶车辆,而是通过获取驾驶员大脑发出信号,辅助驾驶并帮助车辆学习驾驶员的驾驶习性。所采用的设备,也是非侵入式的头戴脑机接口。
比如说,当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时,系统能快速捕捉到驾驶员大脑控制动作信号,进行行为预判并迅速介入方向盘转向或者是刹车辅助停车等,能够实现比人工操作快0.2秒-0.5秒,帮助驾驶员快速脱离危险,而且,驾驶员几乎觉察不到整个过程。
另一方面,这套系统还会通过获取驾驶员的情绪信息来自动切换驾驶模式,比如在心情着急时,车辆会自动调节到运动模式,并且会在保证安全合法的情况下加快车速;当心情相对舒缓时,车辆也会调节到舒适模式。
而通过深入分析驾驶员的驾驶习惯,车辆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从根本上满足每一个驾驶者的驾控需求。
当问到这套“脑控车”技术什么时候能够实现量产时,官方技术人员表示现场展示的日产IMs概念车就搭载了该项技术,提到最终量产时则是给出了十年的期限。不过随着如今自动驾驶技术进展神速,相信“脑控车”技术的量产会比预期的要早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