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造车成风 谁都可以被怀疑是下一个跨界造车者?
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汽车兴起的时代里,“造车”仿佛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在造车新势力们扎堆成长起来的时代里,媒体人李想、互联网人何小鹏纷纷创办了自己的造车企业,值得庆幸的是,理想、小鹏现如今发展的不错。2020年以来,从地产界跨界而来的许家印也让自己的造车事业获得了大量的关注。而或许正是一个个跨界造车的例子出现,也让我们觉得“谁都可以成为下一个跨界汽车人”。
2020-12-16 | 出处: 道哥说车 | 责编: 王友新
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汽车兴起的时代里,“造车”仿佛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在造车新势力们扎堆成长起来的时代里,媒体人李想、互联网人何小鹏纷纷创办了自己的造车企业,值得庆幸的是,理想、小鹏现如今发展的不错。2020年以来,从地产界跨界而来的许家印也让自己的造车事业获得了大量的关注。而或许正是一个个跨界造车的例子出现,也让我们觉得“谁都可以成为下一个跨界汽车人”。
近日,关于小米造车、百度造车的消息不断,此前更有华为造车的传言。尽管截至目前上述企业并未承认过有造车的打算,但他们跨界造车的消息还是让大部分人觉得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值得一提的是,“跨界造车”的成功案例虽然有,但不温不火甚至失败的例子也不少见。包括知名法律行业精英王晓麟、英国家电巨头戴森品牌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国产家电巨头格力掌舵人董明珠以及做视频平台出身的贾跃亭,他们的造车梦并未起飞。
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跨界造车”依然非常吃香,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那些站在风口的企业
就现阶段而言,被传有可能造车的国内企业分别是百度、小米、华为,尽管它们各自称王的领域与造车似乎并无关系,但不得不说它们造车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近日,小米造车的传言不胫而走,据网上流传的消息,小米蓝天计划孵化出了名为青悦S1的电动汽车,比亚迪方面制造,Slogan是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该车仅84999元,硬顶敞篷造型,号称搭载三相感应电动机,最高车速210km/h,后轮驱动,功率310千瓦,液冷技术。不过,这一消息被小米和比亚迪双双否认,小米集团总办副主任徐洁云12月15日更在微博回应:“掌握一个原则就行: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事实上,大家相信小米造车也无可厚非。按照小米手机行业“百货公司”的人设,造车并不是个足够令人意外的事情。短短几年,小米从手机延伸至家居甚至金融,生态链扩展速度堪称恐怖。早就有网友对小米造车的传言表示“你说小米造什么我都信。”另外,在当前智能化汽车兴起的背景下,拥有科技互联网背景的小米造车甚至还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联合创始人雷军曾表示:“谁说造车一定要造发动机?就算没有发动机也可以造,我不知道为什么做个整车就是没技术。”
除了小米,百度也是近期造车传言的主角之一。据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百度正考虑生产自研电动汽车,目前,百度与包括吉利汽车在内的数家车企已进行初步接洽,商谈组建电动汽车合资企业事宜。尽管上述几家企业对此不予置评,但百度造车并不是件令人意外的事情。
众所周知,百度在汽车领域的发力较早。2013年起百度开始初步布局,2015年便发布了Carlife战略和自动驾驶汽车。在2015年,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计划三年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商用化,五年实现量产。在这个智能化汽车风靡的时代里,“自动驾驶”似乎已经成了中高端汽车的标配,在自动驾驶领域执牛耳的百度入局造车并不是件令人意外的事情。
综合小米、百度来看,两者无疑都凭借着科技互联网背景站在了智能汽车的风口上,被传造车也理所当然。
跨界造车真的是分汽车行业蛋糕的唯一选择吗?
可即便,小米、百度等凭借科技互联网的优势入局造车事业,就一定能成功吗?事实上,跨界造车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小鹏、李想等跨界造车有所成就的人并不多。
此前,戴森的电动汽车项目历经三年的研发、耗资200亿元后付之东流。戴森在终止汽车项目时曾表示,戴森汽车项目终止,主要是由于造车成本过大。高科技的背后是高昂的成本代价,短时间内无法从中获利,甚至还有可能收支失衡。
戴森并不是唯一一个跨界造车不得志的人。2016年,董明珠联手王健林等商业巨头豪掷30亿人民币入股银隆新能源,高调进军造车领域。“拿格力手机,坐格力汽车,吹格力空调”的豪言让人们对“格力牌”汽车的最终落地充满想象。然而好景不长,2018年,银隆却被陆续曝出产业园停工、拖欠货款、产品积压、裁员等一系列负面新闻。2020年初,包括董明珠在内的6位董事集体退出银隆。
显然,无论是戴森还是董明珠在造车的道路上都是不幸的。以此来看,就算小米雷、百度李入局造车,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当然,按照小米目前的说法,小米暂时是不会造车的。
相比之下,或许以另一种方式切入“造车”或许是比较明智的。比如,11月戴森宣布,计划投资3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7亿元),以开发电动汽车电池、机器人和机器学习等技术。从造车者摇身一变成为动力电池供应商。
另外,同月,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刊出了一份名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的内部文件,文件重申: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该文件获得了任正非的签发,同时在文末强调“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谁说要吃汽车市场的蛋糕就一定要“造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