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凯:5G自动驾驶已在高速、景区等多领域开展试用
5G自动驾驶联盟秘书长、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孵化部负责人任大凯在会上对5G技术与自动驾驶和智能驾驶的结合做了相关介绍。以下是的发言实录:
2019-05-10 | 出处: V讯网 | 责编: 王双双
5月10日,汇集全球创新智慧,有中国汽车行业技术风向标之称的2019年吉利汽车技术日暨第二届龙湾论坛在宁波杭州湾新区举行。本届龙湾论坛主题为“科技悦行 万物智联”,全球首个集成V2X+5G、边缘计算等技术,面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等应用领域的综合性示范点——宁波杭州湾智慧城市国家级示范项目于论坛现场正式签约,由吉利汽车与杭州湾新区政府共同打造。
原全国政协常委、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付于武,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中科院院士熊有伦,中科院院士丁汉,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宁波杭州湾新区党工委书记俞雷,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CEO、总裁安聪慧,以及来自戴姆勒、日产、中国电信、阿里云、腾讯、博世、伟世通等国内外行业顶尖专家学者、宁波市政府领导、企业、媒体共600人相聚一堂,聚焦自动驾驶,探讨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创新突破,持续提升核心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等议题。
5G自动驾驶联盟秘书长、中移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孵化部负责人任大凯在会上对5G技术与自动驾驶和智能驾驶的结合做了相关介绍。以下是的发言实录:
这两年5G特别火,我们国家在5G这块,通讯技术在全球相对来说比较领先,我们都想着利用5G大带宽,高可靠性跟自动驾驶和智能驾驶结合起来,中国移动从2014年开始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技术储备,我们也一直在探讨这方面的应用,该怎么样去做,今天在这里把以前做的一些工作跟大家简单的做一个分享,不到之处大家多多指正。
目前摆在交通面前的,让大家更头疼的问题是拥堵,不知道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有多少嘉宾是有胆量开车出去的,我基本上是没有胆开车出去,都在家里窝着。这是我自己开车出去的时候,开车过程中他们帮我拍的几张照片。走了短短几百米的范围内,第一个小白车在应急车道跑,小白车跑到最前面了以后压着白实线直接并线了,前面那个灰车也是压白实线插队进来了,大巴车压着网格线也直接插进来了。概括起来的原因就是拥堵,实际主要来自于不守规矩的驾驶行为,如果大家都排队走应该会好很多。小时候我们有一个玩具,一个瓶里面用几小绳,拽一些小石头,怎么样能把这些小石头拽出来,最后的结论是大家有序的拉都可以出来,大家都抢的话都出不来。
道路通行效率如何计算。我一直认为车开得越快,道路通行效率越高,后来我去跟一些交管局聊,交管局领导说你讲得不对,从我们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车速越快并不意味着通行效率越高。我就请教了同济大学交通学院的杜院长,他说本来越快通行速度越高,但是越快,安全制动距离就拉得越远,就造成了通行效率的降低。根据他的指导,我算了一下,这个表是我的原创,在高铁上我就算了算,我给杜院长看了一下,他说基本上符合业界实际的情况,如果是120公里每小时的话,我们人眼感觉到的制动距离,国家要求的比这个要远,我们人自己觉得自己可控的距离是八十米左右,这样每个小时一个车道通行效率通行车辆只有1400多辆,如果车速降到60公里每小时,安全距离又缩短到20米左右,这种情况下,每小时通行效率就变成3000辆了,车速越低我们通行效率越低。
介绍了拥堵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不守规矩,如果守规矩是不会拥堵,如何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我一直在问,能不能每个小时通行效率,什么时候能达到四千,什么时候能达到八千?因为我是搞通信的,他们说通信最早是从交通分出来的,我去了很多地市移动、县移动,发现他的党支部跟交通局是一个党支部,我们是有天然渊源,搞通信的人,就是利用有限资源提升它的通行效率,在通信频率上提高通行效率。我们做通信人满脑子想的就是,交通跟通信很像,通信用的是频率,频率也是一块一块的,交通是在路上,也是一个车道、一个车道的,跟我们逻辑是一样的,唯一好的就是我们搞通信数据冲突了可以重发,搞交通的车跟车不能撞,我们就要解决不能撞的问题,就是满脑子想怎么样提高通行效率,后来5G来了,大家说终于有机会实现通行效率了,怎么样实现呢?
简单的道理,通过5G低时延,实现路上大家所有车齐步走,大家一起提速,一起减速,车跟车之间相对速度在齐步走的情况下,相对速度几乎是没有的,这样通行效率就很高,可以把车间距拉得很小,通行效率就可以很高了。
之前大家都提到智能网联,有DSRC、LTE—V,4G、5G,只有具备了高可靠性、大带宽才叫5G,目前大家在用的技术都没有用到5G,因为5G在试商用,只是在有限的区域内能用到5G,这几种技术在我们看来,DSRC等同于家里的WIFI,LTE—V解决车与车之间通信,它用的是通信编解码是4G的。5G针对车联网通信,这个标准现在没有出来,所以现在就没有写上。
5G如何实现让车齐步走,这里面又是非常复杂的工程问题,时间关系就简单说一下,目前在车上,做自动驾驶都知道,会配备雷达、摄像头,目的是什么?第一,检测前面的物体是什么,第二检测面前物体跟你的距离,根据行业专家沟通下来,我们发现是非常有意思的事,雷达和摄像头本身自己的处理时延非常短,是一毫秒,但是它每一针之间间隔时间比较大,图像现在做得好一些,一秒钟做到三、五十针,这中间都会有一些时间段的跳跃。车身上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的实现,如果放在车自己本身去实现,对车的预算压力会比较大,车都是奔着向四化去的,尤其是新能源车,车上的电很稀缺,如果车上有很多计算的需求,它的耗电需求是下不来的,我们要把复杂的计算不要放在车上,在车上更多是做跟安全强相关的事,形成车路协同的体系。我们把本来放在车上激光雷达、摄像头放在路边去,在路边上通过这些摄像头,它把信息采集给到5G网络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我们叫边缘计算,边缘计算是什么?就相当于放到了5G下面一堆服务器资源,计算资源。在这上面有非常大预算能力,同时又用到5G低时延特点,5G时延大概是10毫秒一厘。基于这个在边缘计算中国移动构建了5维时空,5维时空跟数字孪生系统非常像,针对目前道路上的人车物真实的世界,生成一个虚拟世界,跟真实世界平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雷达、摄像头有着自己的工作频率,有着间隔,利用边缘计算上的预算能力,我们构建出一个实时的从不的一套系统出来,在这一套平台上我们给到汽车决策系统。
这是我们的建构,实现的功能,就不说了。
我们在几个地方做了应用,一个是齐鲁高速,自动驾驶最好的应用场景是高速上,高速上卡车上有两个司机,用这一套技术以后可以省掉一个司机,一年就省掉十万块的成本,目前物流行业竞争很激烈,省十万块的成本就是一年的利润了。所以这方面应用前景非常大,我们跟齐鲁高速合作,齐鲁高速非常有魄力,拿出26公里的高速路来做相关的实验。
另外是景区,杭州湘湖景区我们也做了发布,袁家军省长也在车上做了体验,效果非常好。去年广西的园博园也已经做了5G自动驾驶的园区观光车的应用。为什么会选在景区呢?是因为它的商业价值很大,一是省司机,另外如果你去门口坐公交的话掏两块钱你觉得很贵,从两块变到四块你觉得贵死了。景区观光车都是二十块起,而且还要排队买。我说为什么这样呢?他说人的环境变了,在路上你是作为市民,你心里想的是政府要给我提供公共出行服务,所以每收一分钱你都心疼。在景区里面,你的心态是我是来旅游,我是来消费的,这个钱不花我心里不舒服。在这种情况下商业价值和商业前景非常大。
包括吉利发布的最后一公里的代客泊车,这个应用场景跟这个很类似。
去年我们在国内搞了5G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把刚才提到的5G车路协同的应用做了相关的验证,有一些技术也在不停的完善,力争实现聪明的车,智慧的路。为什么选在房山,是因为那边政府非常支持,就像宁波一样的。
最后两个广告,中移智行是中国移动集团全资子公司,专注于做交通,去年七月份正式挂牌。另外我们联合清华大学、北邮、吉利汽车研究总院等,有47家单位共同发起了5G自动驾驶联盟,截止到今年三月份联盟成员有130家了,联盟主要作用是联盟合作伙伴一起申请一些国家的重大项目,另外大家一起推进产业的落地,包括房山和其他几个,现在大概有八、九个地方,5G示范区的应用落地,都是联盟成员一起推动的。还有推动标准的制定,我们更主要是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
今天我的汇报就在这里。5G改变社会,希望为汽车行业带来更新、更好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