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汽车之路的“桐乡模式”
9月初,随着吉利星座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完成第五轨卫星的发射,其中一颗以“福瑞泰克领航者”命名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不仅承载着福瑞泰克与时空道宇的深化合作,更标志着桐乡企业在智能辅助驾驶与卫星物联通信融合应用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2025-09-30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9月初,随着吉利星座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完成第五轨卫星的发射,其中一颗以“福瑞泰克领航者”命名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不仅承载着福瑞泰克与时空道宇的深化合作,更标志着桐乡企业在智能辅助驾驶与卫星物联通信融合应用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九年前,福瑞泰克还只是桐乡起步的一支小团队;而今,它已成长为市场领先的全栈软硬件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从创业到领跑,福瑞泰克的故事正是桐乡产业跃升的一个缩影:地方与企业同频共振,创新与产业协同演进,共同推动着这座江南小城的跨越。
桐乡,这座地处长三角核心的江南小城,常以“低调”示人,却实力不凡。“桐乡”之名因古时遍栽梧桐树,寓意“梧桐之乡”而得名。正所谓,“古有梧桐,凤凰来栖”。在过去,这里既孕育了文学巨匠茅盾,亦走出了漫画大师丰子恺。
而如今,桐乡正续写新的篇章。在2024年,桐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47.11 亿元,增长 4.8%,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577元,位列全国县域第21位,城乡收入差距连续十一年嘉兴最优。桐乡是全国最早GDP破千亿的县级市之一,公路密度多年全省第一,创新和产业开放氛围浓厚。与此同时,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也让这座城市在数字经济领域声名远播。正是这种坚实的产业基础与开放的创新土壤,托举了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崛起。
更值得关注的是,桐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版图,早已突破 “一家企业独兴” 的格局,而是形成了企业间互补、产业链贯通的产业矩阵。全球每卖出十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零部件来自桐乡;每一条智能汽车生产线上,都能看到桐乡制造的身影。无论是动力电池、新能源电机,还是智能座舱、车联网系统,桐乡制造正加速融入全球新汽车产业链。
如果说互联网让桐乡在全球数字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那么新能源汽车则让这座江南水乡在中国先进制造版图中写下新的注脚。近年来,桐乡紧紧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从“零”起步,实现整车制造突破;从“点”突破,汇聚福瑞泰克等关键零部件和智能驾驶企业;再到“面”铺开,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国家试点,探索出一条产业与城市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路。
这不仅是地方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缩影。桐乡正在以集群化、智能化、生态化的系统布局,重塑产业竞争力。一个由整车牵引、零部件支撑、智能网联驱动的全新产业格局,正在桐乡成型,并展现出强大的复制与推广价值。
从乌镇的互联网浪潮到新能源汽车的集群崛起,桐乡用三十余年的产业跃迁再次证明:一座城市的未来,不在于它来自哪里,而在于它能为时代提供怎样的答案。如今,桐乡正在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这样一个答案——新汽车之路,桐乡模式。
1
为什么是桐乡?
桐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重镇。正因为如此,它的成长路径才更具启示意义。
十余年前,桐乡还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空白地带”。随着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桐乡市着力于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高地,开始释放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红利效应。之后数年间,为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桐乡扶持工业互联网、未来工厂、机器换人、企业上云等数字经济类项目。聚焦智能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戴德隆翠等整车制造企业相继落户。
本着聚焦智能汽车全产业集群的思路去做汽车,桐乡通过几乎一切关于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去赋能汽车。随着整车落地,产业磁场随之形成,福瑞泰克、双环传动、中泽科技、佑驾科技等一批在智能驾驶、电驱动、电池结构件等细分赛道占据国内第一梯队的企业陆续汇聚,使桐乡快速完成了从单点突破到链式集聚的跨越。
如今,桐乡已汇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企业60余家,2024年全市规上营收超过330亿元,产值超270亿元,跻身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版图。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集群并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逻辑。桐乡逐渐形成了覆盖整车、动力系统、智能驾驶、关键零部件的全链条格局。
一个“从一辆车到一条链,再到一个产业群”的逻辑正在清晰显现。
整车企业提供牵引力,市场化能力和产业话语权不断提升;零部件企业则以创新突破构筑产业链深度,在电驱、传动、智能驾驶等领域牢牢占据核心环节;上下游协同联动之下,一条覆盖整车、动力系统、智能网联、关键零部件的全链条产业生态正在加速成型。
在合作共融的时代背景下,桐乡的跃升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趋势:制造业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集群的竞争,是链与链、生态与生态之间的比拼。
2
别说造汽车,车路云一体化都能攒出来
如果说从“零突破”到“成集群”让桐乡站上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起跑线,那么智能汽车全产业的探索,则让这座城市真正走在了产业前沿。
近年来,如何突破芯片、智慧交通等“卡脖子”技术,加强科技创新,成为汽车产业的重要话题。但在桐乡,随着“积极拓展数字化经济发展”这一理念愈发深入,“桐乡模式”下的智能汽车全产业集群也进入到更快、更充满想象的新阶段。
几乎每一位在桐乡工作的汽车人都明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对桐乡来说不是“要不要做”的事,而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原因很简单,数字经济是桐乡的基因,而智能网联汽车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场景之一。
事实也证明,虽然近几年全国很多地方都在争取智能新能源汽车的落地,但发展都没桐乡这么突出、有特点的。对此,一位长期跟踪汽车产业的业内人士评价:“桐乡不是简单在造车,而是在重构汽车的新形态。”
这种说法不是毫无根据的。2024年,作为国家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桐乡依托经济开发区、乌镇高新区等平台,将汽车产业的发展与城市治理、未来出行深度融合。这里不仅能制造整车,更能测试算法、迭代系统、验证场景,从而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制造业聚集地的独特路径。对此桐乡市市委书记王坚所言:“作为首批国家级‘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桐乡始终在探索如何让数据要素更好地赋能产业发展。”
桐乡不仅率先推动全国首部县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立法进程,为智能驾驶应用提供制度保障,在地方层面搭建了全国领先的法律框架。桐乡还启动了建设车路云控平台一期工程,配套智慧道路和路侧设施,推动“车、路、云、图”一体化应用,加速智能驾驶从封闭场景走向开放道路。
这意味着,在桐乡,汽车产业不再仅仅是整车和零部件的叠加,而是以智能驾驶为切口,延伸出一个覆盖研发、测试、应用、治理的完整生态。更为重要的是,该模式不止服务于单个产业集群,更在推动城市整体数字化转型,让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相互赋能。桐乡把“制造业升级”与“未来出行”紧密结合,正在努力成为智能驾驶技术研发高地和公共服务集聚地。
“无经济不桐乡,无数字不桐乡”已然成为桐乡的座右铭,在智能汽车的县域级赛道上竞逐,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的桐乡,极具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桐乡模式”已然实现全产业集群式的多元化发展。从这一层面来说,桐乡在车路云一体化上的先手布局,不仅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了可持续的增长动能,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样本。
3
留住未来——桐乡模式的长远价值
产业集群的崛起与前沿探索的先手布局,为桐乡带来了发展速度,但桐乡深知,真正决定一座城市能否持续走远的,是如何“留住未来”。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赛道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性极强,唯有让企业扎根、人才集聚、生态生长,才能形成长久的比较优势。
在人才层面,桐乡持续推进产才融合。通过建设产才融合学院、实施“桐乡定制”产教工程,推动技师学院与重点企业共建“技鑫学堂”“鑫技车间”,每年为产业链企业输送百余名技能人才。今年5月份,浙江鑫可传动科技与嘉兴大学实践基地和“一园一博”服务工作站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一园一博”服务工作站。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衔接,让桐乡不仅能吸引高端人才,还能不断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聚焦服务层面,桐乡搭建全生命周期的保障体系。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推动企业扩产能、上项目、强研发;通过全链条招商,精准引入优质项目;通过定制化服务,为企业上市、融资、市场拓展提供全方位支持。2024年上半年,桐乡智能汽车签约项目16个,总投资近120亿元,进一步壮大了产业的厚度与韧性。
在城市氛围上,桐乡把乌镇的国际化优势延伸至产业。智能出行展示、国际交流和招商引资相结合,让这座江南水乡不仅宜居宜业,更成为宜创新、宜创业的热土。可以想象,桐乡的大街小巷布满无人驾驶出租车、物流车;红绿灯根据车流动态调整……这就是桐乡正在构建的未来。
桐乡模式的逻辑十分清晰,产业发展不仅是短期数字的增长,更是长期生态的塑造。通过集群的聚合力、制度的创新力、生态的承载力,桐乡正把“留住企业”与“留住未来”紧紧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普遍启示意义的可持续路径。
从乌镇的互联网浪潮,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跃升,桐乡用实践在不断证明:只有不断重构比较优势,才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赢得未来。今天的桐乡,正在以“新汽车之路”的探索,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贡献新的答案。
新汽车之路,桐乡模式,正成为中国制造转型与升级的又一个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