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数字营销转型的困局和破局(上):阻碍转型的三座大山
编者按:近期,寰球汽车与汽车智能服务联会、ICDC汽车智能产业研究院等机构,向全行业联合征集“2021年度智能汽车发展十大关键问题”。在与行业人士的交流中,很多人提到了车企数字化转型问题,不论是从营销还是生产制造,数字化进程已经和企业发展前景息息相关。这不只是技术的问题,更多的涉及到理念和方法。如果故步自封,就会坐失良机。长镜头以前多次撰写有关数字营销转型的文章,本文将分上下两篇重点讨论车企做好私域流量的价值和方法。
2021-10-22 | 出处: 苏雨农的长镜头 | 责编: 谷博文
作者:阿东
编者按:近期,寰球汽车与汽车智能服务联会、ICDC汽车智能产业研究院等机构,向全行业联合征集“2021年度智能汽车发展十大关键问题”。在与行业人士的交流中,很多人提到了车企数字化转型问题,不论是从营销还是生产制造,数字化进程已经和企业发展前景息息相关。这不只是技术的问题,更多的涉及到理念和方法。如果故步自封,就会坐失良机。长镜头以前多次撰写有关数字营销转型的文章,本文将分上下两篇重点讨论车企做好私域流量的价值和方法。
谈到车企和媒体的营销合作,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门户网站曾先后是媒体影响力的执牛耳者。车企的营销行为,简单而言就是“做广告”,希望借助媒体的影响力,提升品牌形象,但是对转化效果很难衡量。十几年前,垂直网站快速崛起,对车企最重要的帮助,就是可以以“销售线索”的形式来界定营销效果。这也主导了如今的主流数字营销模式。然而当前,“销售线索模式”已经遭遇挑战,主要原因是,垂直网站自身的成长也面临瓶颈,线索数量和质量供不应求;新平台垄断了用户,价格水涨船高,车企只能被动接受;而且,对于营销活动中获得的销售线索而言,不能孤立的对待,必须和车企服务用户的全流程紧密结合,而如今的销售线索采买模式,在很多车企的数字营销流程中处于割裂状态。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神州。车企突然意识到线上用户触点的价值,一时间大量车企搞起了直播。然而,这种直播大多是依靠明星和大幅优惠引流,只是为平台贡献了人气,却无法转换为车企的长期价值。与此同时,“蔚小理”逐步站稳脚跟,他们的用户运营模式,又引发了车企效仿,但是由于企业定位不同,简单的模仿只能是东施效颦。
销售压力大,平台价格贵,如何从用户有购车意向,就开始跟踪,直到形成转化;如何高效的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体系;如何用技术手段为经销商赋能?长镜头采访了广州阿凡提科技创始人张征。张征曾任东风日产数字营销公司总经理,可以说是车企最早的数字营销实践者之一,如今他转身创业,摸索出一套服务车企,直面用户的运营体系。
张征认为,当前的数字营销,简而言之就是“销售线索的精细化运营”,经过近10年的实践,各大车企都已基本形成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但是,在新的数字化转型中,又会遇到新的痛点,分别是流量底层的改变、组织行为惯性以及短期压力带来的动作变形,可以称之为阻碍数字化转型和进步的“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流量底层的改变
首先,流量的底层逻辑在短视频和直播时代出现了变化,这个变化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消费者的购车行为有了质的变化,近半数的消费者不再把垂直媒体当成购车信息的唯一性平台,根据部分品牌近期做的市场调研,以及一些经销商自己做的来店统计,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直接来店的客户比例已经很高。
第二方面,流量的玩法或者说规矩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果把媒体理解成一个数学函数,媒体的商业价值有三个因子,分别是媒体内容、流量分配和公信力。在图文时代,当主机厂与媒体达成商业合作后,媒体就按照自己的定位和主机厂的品牌调性提供内容服务,按照流量KPI为主机厂配置点位,同时协调公关资源进行软性传播提高公信力。这个层面上,主机厂市场部门的核心工作在于“采买”。但如今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不再提供内容服务,而是需要品牌方自己生产内容。这个内容不能是只有品牌调性,还需要结合热点,且需要形成海量的矩阵内容。而且,流量平台有基本的KPI保证,但是更多的依赖推荐算法,符合算法的内容可以获得大量的优质流量,推广成本也低,反之则昂贵且无效;最后,为了获取公信力,需要和KOL、KOC合作,需要品牌方组建直播团队和客户进行互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营销的底层逻辑发生了改变,而传统上主机厂的市场部门在工作中,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供应商体系,都不支持这样的变化。他们所欠缺的是强大的内容运营体系化能力。这样就形成了第一座大山:即消费者的路径改变与流量运营的玩法改变。
第二座大山:组织行为惯性
再说组织行为惯性。张征认为,任何一个组织都有惯性,惯性在大环境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分工协作,反之,组织惯性会抑制创新。10多年来,主机厂都在围绕着垂直媒体+销售线索做数字营销,由于不能形成销售闭环,所以形成了“唯手机号码论”的数字化体系,领导的口头禅就是“这个活动能搞多少条线索”,业务部门没有最终决定权。如果需要创新,就需要引入新的产品和服务,就需要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的配合,他们的江湖地位往往高于营销部门,为了实现内控和降成本有一条通用铁律:之前没有立过项的要立项,难度大、周期长、杀价狠。这样就形成了第二座大山:业务部门的创新需求与组织惯性抑制创新的矛盾。
第三座大山:短期压力带来动作变形
关于此方面,张征举了自己此前工作中的例子,2008年东风日产开始尝试销售线索管理+电话营销的组合,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当时汽车市场很好,数字营销带来的效果并不凸显,部门也相对边缘化。日产一些主力经销商不认同这种方法,部分退出试点。直到2012年受相关事件影响,日系车销量整体下滑,才发现通过精细化的销售线索管理和电话营销的组合,比其他品牌受的影响小,东风日产内部也成立了数字营销部。由此行业真正接受了这种做法,很多品牌也是那几年开始全面导入这种体系。
但是,数字化创新不是特效药,吃了当时就见效,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也需要时间和时机给予验证。当前,主机厂销售的压力都比较大,主机厂数字化部门在销售压力下,必须要去以最快的速度去搞“手机号码”,黑猫白猫弄到手机号码就是好猫。这种情况下获得的手机号码,价格越来越贵,无法完全清晰的追溯源头,也有大量的重复,存在着一定的寻租空间。这样就会带来第三个矛盾:长周期数字化创新与短期销售压力导致动作变形的矛盾。所以说,要想通过转型适应新的变化,主机厂不但要打破惯性,甚至可能要改变和否定当前的一些成绩。
(未完待续,本文上半部分主要关注主机厂数字营销的痛点,下半部分将阐述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