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急上马,文心一言注定吃不了汽车这碗饭
经过一个多月的造势和万众期待,文心一言终于来了。只是,一开场似乎就“扑街”了。
2023-03-20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经过一个多月的造势和万众期待,文心一言终于来了。只是,一开场似乎就“扑街”了。
3月16日,百度在北京总部召开发布会,正式将文心一言推向台前。成功抢在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前,成为全球继微软Bing之后第二家发布大语言模型的互联网公司。
发布会中,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从文学创作、商业文案创作、数理推算、中文理解、多模态生成五个使用场景展示了文心一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而令人失望的是,作为一款实时交互的大语言模型,百度并没有选择现场实时演示,而是更为保守地使用提前准备好的问题和答案进行展示。这样的表现显然不能令人信服,也因此不少人调侃道,“别人是ChatGPT,而文心一言是ChatPPT”。
但无论大众如何嘲讽,文心一言似乎都已成为当下中文互联网领域最靓的仔。而文心一言爆火背后所裹挟的这股ChatGPT的热潮,事实上早已传导至整个汽车行业。
1
车企与百度的“双向奔赴”
事实上,从2月初官宣之日起,便不断有车企买下“早鸟票”,试图抢先一步进入文心一言的朋友圈。
截至目前,已经有长安、集度、吉利、岚图、红旗、长城、东风日产、爱驰、零跑、海马等多家车企,确认将优先内测体验并接入其相关能力,与百度共同打造针对汽车智能场景的达模型人工智能交互体验。据有关人士透露,若项目能顺利推行下去,搭载双方合作成果的车型或在两年内与大众见面。
可以看到的是,两者合作的重点方向,依然集中在人工智能交流对话领域,而搭载的对象,则是智能座舱,这也是目前阶段文心一言上车的最核心功能。
这样的操作其实并不奇怪。面对越来越内卷的汽车市场,车企们迫切需要一项突破性、具有颠覆性的“卖点”,来为自身产品竞争力赋能,如此风口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与此同时,文心一言的落地也同样需要依靠车企的上车帮助其快速铺开应用网络,并提供反馈加以完善。换句话说,如今文心一言与车企们的大规模合作,并不是某一方单方面的“倒贴”,而是一次基于商业考虑的“双向奔赴”。
但是,从发布会上来看,文心一言的表现似乎有些辜负了车企们的期待,所展现出的能力在汽车应用上也并不具备颠覆性的效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目前展现的功能而言,文心一言并不突出。
例如,文学创作和商业文案创作,众所周知,在互联网领域,这项功能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汇。早在2015年,新华社就启用了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能够实现3到5秒迅速出稿,引发了记者编辑这一类职业是否会被AI取代的讨论。如今依靠技术发展,AI写诗、写小说等高要求、高创新性的文字创作活动,已经不在话下。
再比如百度此次展示中最为亮眼的多模态生成,可以根据一段文本生成图片、音频和视频。如果再早一阵,或许还能引发一阵惊呼,但不巧的是,就在文心一言发布的前一天,ChatGPT-4中也出现了多模态,并且相比之下,它的展示更为直观。
此外,相比于ChatGPT-4展现出的连贯的语言理解能力,文心一言似乎有所缺乏。在发布会的展示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文心一言的测试均采用一问一答的事实性问询,回答的方式也更加模式化。在一组对比测试中,这一区别就更加明显了:在交给文心一言“要电话号码”的隐藏任务之后,它在第二轮就忘记了,而ChatGPT还记得上一轮的隐藏任务。
而且,在汽车应用上,就百度目前的技术,文心一言并没有能够在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上产生太大作用,而仅仅停留在体验的交互层面。在文心一言所展示的五个使用场景中,大概率只有中文理解这一项能够恰当地利用起来,将原本略显笨拙的AI模型变得更“聪明”,改善驾乘者的智能驾驶体验。除此之外,你还会在汽车里进行数理推算吗?
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无论是全场景应用,还是单就汽车领域而言,现阶段的文心一言并没有做好准备。
2
百度的“硬伤”
其实,也无怪乎百度如此急匆匆地下注。
近年来,百度可以说是非常焦虑。从2011年到2021年,同为BAT阵营中的阿里营收从200亿元增长到8530亿元,腾讯也从285亿元增至5602亿元,而同期的百度,仅从145亿元提高到1244亿元。截至目前,百度、阿里、腾讯的市值分别为462.64亿美元、2450.11亿美元、3.44万亿港元,百度垫底。
在这之前,人们提起BAT想到的就是百度、阿里和腾讯,而如今很多新生代会把BAT中的“B”很自然地理解为字节跳动,再加上美团、拼多多、京东、网易等互联网公司的崛起,百度的处境很难说好。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百度频繁押宝各大风口,芯片、智能汽车、人工智能、元宇宙,什么东西火百度都愿意搞。但是,钱花出去了,收效却甚微。
以与汽车联系最为紧密的智能驾驶为例。2013年起,百度就开始全面布局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先后参与了多项相关国家标准制定;2017年3月1日,百度通过内部邮件宣布,对现有业务及资源进行整合,成立智能驾驶事业群组(IDG),一个月后,百度推出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
如今,尽管百度Apollo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并打造出自动化率已达到96%的智能驾驶高精度地图。但是,由于高阶自动驾驶长期的落地难、商业化难,这条盈利路线始终未能跑通。时至今日,IDG智能驾驶事业部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此外,随着元宇宙的爆火,百度也是马上跟进,推出元宇宙平台希壤。但是由于组织架构未打通、缺乏游戏和社交基因、上马仓促等原因,除了寥寥数家车企在希壤开了几场发布会之外,这个平台似乎再无音讯。
而究其根本,有行业人士认为,百度缺乏体系能力,这是它难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新探索的“硬伤”所在。
为什么类似于大众这样的车企抵抗风险的能力强?核心就在于“体系力”上。而缺乏强体系能力的百度,边界效应非常强,因此组织内部的协调和对于具体事务的把控上较为乏力。
这一次,百度再一次站在了风口上,将宝压在文心一言身上。不同于以往的是,由于此前在搜素引擎、模块化能力和数据工程的技术积累,以及人才资源的储备上,百度有着不可比拟的相对优势。
客观来讲,在类ChatGPT这一技术的探索上,百度很合适。
但是,如果这一“硬伤”得不到改善,百度能否带领文心一言与ChatGPT正面硬刚,真正意义上深入汽车领域甚至全场景应用的腹地,还很难说。
3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可以看到的是,现阶段文心一言正在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批评,但批评的另一面,却也是人们对于国内类ChatGPT技术的殷切期待。这一点从人们对于文心一言的称呼——“中国版ChatGPT”中便可见一二。
毫无疑问的是,百度走在了前面,但是这条路上其实不只有百度。在汽车应用方面,除了语音交互之外,业内也有意将这一模型融入自动驾驶。
在刚刚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欧阳明高院士就曾表示,“ChatGPT将会引发人工智能新一轮的革命,对智能驾驶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目前车企与ChatGPT的合作大多还处于人车沟通的阶段,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智能驾驶的不断进化,ChatGPT的模型和技术逻辑也将逐渐应用在自动驾驶情境之下。”
对此,不少企业也开始有所尝试。例如,深耕自动驾驶领域的毫末智行。
今年1月,毫末智行CEO顾维灏在AI DAY上重点提及ChatGPT,并表示:“毫末已经展开了对ChatGPT背后的技术研究。”
在顾维灏看来,类ChatGPT技术思路和自动驾驶认知决策的思路其实是一致的,通过模型让自动驾驶系统学习正确的驾驶行为,然后在面对不同行车场景稳定输出最优解。通过这种方式,毫末智行在掉头、环岛等困难场景中,通过率预计能提升30%以上。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这一切才刚刚开始。要想真正实现这一技术在汽车领域的真正落地,以百度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车企们同样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用现在的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我知道你很急,但是你先别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是应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变化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