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可以多谈点理想主义
在企业经营中,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似乎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体。
2023-08-11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在企业经营中,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似乎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体。
理想主义者走不远,因为他做任何事都会好高骛远;纯粹的现实主义者又做不大,因为他太看重眼前,太小里小气。
8月9日,比亚迪在深圳高调庆祝了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相比于之前200万辆的低调,此次比亚迪500万辆的庆祝仪式高调出街。
公司创始人王传福上演了一番真情流露的“忆苦思甜”,把比亚迪的造车故事,拔到了“中国品牌成长史”的高度:“在汽车行业,比亚迪要做一道证明题,证明比亚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国汽车可以”;“这是比亚迪的故事,也是中国造车的缩影”;“中国品牌正在走向世界舞台”。
长久以来,比亚迪一直被外界视为效率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代表,这样的理想主义真情流露的时刻并不多见。(以下事实选自互联网公开报道)
比如,比亚迪早期采用了一个“301”理念,即投入300%的工程师去获得1%的技术领先。在生产制造方面,他们也采取了“人+ 机器 = 机器人”的理念,通过大量的人工和少量必要的机器组成生产线。这种方法减少了比亚迪每单位产能的设备投资,而且在产能过剩时能够直接进行人员裁减,避免了高额的设备折旧成本。
时至今日,不完全统计,比亚迪可能已经是全球拥有员工人数最多的汽车公司之一,超65万的员工队伍已经比拥有62.6万员工的大众汽车更为庞大。此外,比亚迪在扩张过程中享受了地方政府的“特殊关照”(几乎每个省都有比亚迪的工厂),承担了大量吸纳就业的任务。仅2023年毕业季,比亚迪在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继续招聘3.2万名应届生。
比如,比亚迪在收购秦川汽车进军汽车制造后,围绕汽车产业链持续布局。这些业务包括,塑内饰件、车灯和油漆等汽车制造全流程生产部门。不完全统计,除了玻璃、轮胎等,比亚迪的制造几乎涉及所有汽车组件。
这意味着比亚迪不仅可以把成本做到最低,还能将绝大部分的利润收入囊中。
比如,在比亚迪汉的开发过程中,当时比亚迪高层直接定了三个目标:动力总成成本要低;车主用车成本要低;要有至少一个亮点是全行业全价位车型的第一。
从这三个目标不难看出,相对于一般企业的资源优先,多大锅下多少饭,比亚迪想的更多的是目标管理,先设定目标,剩下的全力以赴。
比如,在每年改款车型时,比亚迪都会重新评估所有零部件,通过更换零部件、选择更便宜的供应商等方式完成降本。降本路径由产品部门决定,研发部门做评估,对不能减配的地方划红线,剩下的部分要给出减配后对产品的影响报告。
很明显,依托成本更低的供应链和制造方式,让比亚迪能够以足够性感的方式造出极具价格优势的汽车。而这也是今天比亚迪能够成为目前最大新能源车企的根基,这些上下游布局的业务也让比亚迪赚到了汽车产品中绝大部分的钱。
这其实无可厚非。
汽车产业本质上是规模性产业,终极目的是以更低的价值制造更好用的汽车。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是制造业最底层、最基础的能力,也是被制造业奉为圭臬的葵花宝典。从古至今,所有的制造业领军企业,都可以通过这一逻辑去解读。
在分析人士的眼中,这样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实际上来源于实用主义的商业理念的指导:对于绝大部分中国汽车企业而言,初次创业就赶上了最大汽车市场的崛起,快步向前的实用主义十分奏效。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对上下游产业链的严苛要求、对员工的高强度压榨、对市场部分规则的绕行等。
但当企业走向更为纵深的时代,需要在实用主义至上,像船夫哥一样,凭增一些对产业、行业的理想主义。
在昨晚的忆苦思甜饭中,王传福多次提及包括比亚迪在内中国汽车企业的未来在全世界,中国品牌正在走向世界舞台。
但成为全球领先并被尊敬的企业,中国汽车品牌所差的绝不仅仅只有销量。
福特、丰田、大众等汽车业过往的伟大公司,都改进了汽车制造技术本身,这是它们成功的根源,它们让人们能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汽车。但在这个过程中,工人们也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产业链也荫蔽其中。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汽车企业,不能不谈销量,但也不能只谈销量。
在销量和利润之外,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多谈谈理想主义。也希望船夫哥,能够继续秉持这样的理想主义走向更宽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