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调查|复刻2023,开年价格竞争再度白热化?
开工第一天,汽车预言家走访了多家汽车销售门店。在走访中,发现多个汽车品牌已经悄无声息推出了新一轮优惠政策。销售人员向汽车预言家介绍,“因为最近推出了优惠政策,前来咨询、预约试驾的顾客比往常要多。”
2024-02-19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开工第一天,汽车预言家走访了多家汽车销售门店。在走访中,发现多个汽车品牌已经悄无声息推出了新一轮优惠政策。销售人员向汽车预言家介绍,“因为最近推出了优惠政策,前来咨询、预约试驾的顾客比往常要多。”
价格战的引线再次被点燃。只是这一次,人们似乎不再感到惊讶。
春节期间,多家车企降价的消息让“2024年价格战是否会继续”的讨论再度甚嚣尘上,而答案却已经在持续的观望和现实的引力中变得明晰——是。
近日,神龙汽车宣布,旗下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两大子品牌推出中法建交60周年福利,老客户置换凡尔赛C5X和408X,可以享受10000元的基础置换补贴,以及旧车车龄一年抵3000元额外补贴、最高85000元置换补贴。这家在去年多番蹉跎、“断臂求生”的合资车企再一次将价格屠刀挥向了自己。
无独有偶,2月15日,五菱汽车官方宣布旗下五菱缤果车型推出“新春红包补贴”,购车优惠至高补贴8000元;2月13日,深蓝汽车旗下深蓝S7、深蓝SL03进行配置调整,其中,深蓝S7纯电动版售价全系下调1万元,调整后售价为16.99-19.29万元。
而更令人吃惊的是,2月16日,一知名汽车博主爆料,比亚迪也将在近期推出新的降价策略,比亚迪秦和驱逐舰的新配置车型“荣耀版”,即将以79800元的官方指导价进入“战场”。而就在一年之前,比亚迪秦PLUS DM-i就曾推出9.98万元的“冠军版”车型,首次将DM-i车型下探至10万元以内。
截至目前,消息还未经官方证实。但如果消息属实,一旦确定降价,可以预见,必然会掀起新一轮的腥风血雨。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一家企业的价格调整,往往会牵动所有人的关注。与此同时,比亚迪的这番操作也进一步佐证了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不过,如果向前追溯,其实会发现,这轮2024年的新一轮价格战与其说是刚刚打响,不如说是早有预兆或提前被铺垫。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份以来,已经有10多家车企公布官降或让利优惠政策。最早的是特斯拉,1月初,特斯拉率先对Model 3和Model Y多款车型进行大降价,降价金额为6500元至1.55万元。随后,理想、蔚来、小鹏、零跑、阿维塔等多个汽车品牌旗下多款车型迅速跟进,分散式、小范围地完成了新年首场价格大战的铺垫。
在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看来,在存量竞争的大背景下,2024年价格战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当前内卷沉重、加速洗牌的大背景下,为了赢得一个留在牌桌上的机会,降价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车企争夺市场份额的一种常态化竞争手段。
尽管跟进的方式各有不同,定金、配置、权益、补贴亦或是终端定价,但从结果上来看,是殊途同归的,即让消费者感受到企业的诚意,利用价格的让利实现销量和市场份额的提升或保持。
对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当前乘用车市场价格战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新能源车对于燃油车的替代过程。在新旧能源的转型与博弈过程中,新老厂商替代的竞争必然激烈,直到新的格局形成。
在崔东树看来,“规模决定成本和企业生存状态,多数厂商优先考虑市场份额,必然形成价格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传统燃油车市场受到挤压,庞大的传统产能与燃油车市场矛盾又会带来更加激烈的“价格战”。
新旧能源的冲突和博弈之外,新能源汽车内部的竞争同样触及根本。近两年,新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层出不穷,品牌数量的过剩带来了激烈的市场份额竞争。尤其是当前正处于“大逃杀”的关键时期,大概对手祭出降价这张王牌,如果不跟,等待的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被动挨打。只有跟得上的,才有机会进入下一轮竞争。
可以预见,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如果按照多位行业权威人士最终剩余10家甚至三五家新能源车企的预测来看,价格战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并且,随着油电同价时代的加速到来,上游电池成本、原材料价格下降,也给了不少车企、品牌降价的空间。过去一年,碳酸锂价格一路下跌,从去年年初的50万元/吨下降到如今的10万元/吨不到。有专业人士透漏,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趋势会继续保持。
另一方面,诸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厂商也在不断探索更具性价比的电池产品,致力于降低电池成本。比如宁德时代在今年推出的173AH的VDA规格磷酸铁锂电芯,标配2.2C倍率快充,电芯价格不超过0.4元/Wh。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甚至计划将电池价格推进至0.3元/Wh。换句话说,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还存在着较大的降价空间。
当然,现实的引力并非全然教人妥协。价格战从来都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往好了说,是企业针对市场变化的快速调整;往坏了说,则是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部分企业的定价体系遭受冲击,被市场惯性裹挟着被动应战,于长远来看,也绝非最优解。
无论是燃油车企还是新能源车企,都必须尽快意识到,简单的低价竞争是低效且有毒的,即便深处局中,也要在保证可持续的前提下考虑降价。因为价格战的关键并不在于价格的调整,而是调整之后是否还有利润空间,并且持续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