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2024,“价格战”就是“实力战”
“2024年,又将是一个‘最卷’的年。卷价格,卷产品,卷服务,卷流量……一切都到了‘见真章’的时候。”
2024-02-20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2024年,又将是一个‘最卷’的年。卷价格,卷产品,卷服务,卷流量……一切都到了‘见真章’的时候。”
“今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也就是淘汰赛的第一年。”
在新年开工首日,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发出了这样的警示。告别了欢快的新春佳节,汽车市场的“寒气”远未消去,这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此前,在2023寰球汽车年度盛典上,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曾经对未来几年的汽车市场进行了“预言”。在他看来,未来几年,平稳的市场发展是主流,更大的变化是结构变化,新能源汽车增长和电动车销量未必体现在这两三年,绝对量可能还会有所下降。下一步企业的警示,怎么能够跟上行业大势,跟上国家主导新能源汽车大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从产业驱动的角度来看,电驱成就了新能源汽车,同时也成为了人们出行过程中“痛定思痛”的一大遗憾。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新能源汽车与“昨天”新能源汽车不可同日而语,毕竟它建立在了30%渗透率的用户基盘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高压平台、快充、换电、智能网联等等技术的逐个应用,都证明了新能源汽车的不断进步。更加节约的出行成本,更加友好的交互方式,更加舒适的驾乘体验,以上因素都是消费者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
从另一方面来看,世界范围内汽车能源变革的趋势不可逆转,这也让今天的汽车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汽车迭代速度变快,智能化、场景化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重要话题,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它的不断进化不是为了改变汽车作为工具的属性,反而是不断优化体验,并且伴随着产业格局的进一步演变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是主流,更是中国汽车工业由“弱”到“强”的必由之路。
以此为时间节点,新能源汽车有关“价格”和“盈利”的两个问题需要被重新审视。
说到价格,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价格战”,这个代名词几乎贯穿了2023年汽车行业的始终,面向2024年,徐长明认为,汽车的价格避免不了存在一定的“竞争”,这也会让整体的新能源汽车之争变得更加激烈。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价格战”,从本质上来看,是在合理的市场环境之下,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在中国汽车产业颠覆与转型的关键时期,符合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无需恐惧。但实际运作中,“价格战”不意味着“血淋淋”,也不意味着“贴身肉搏”,企业更不要盲目追随,需要一定的节奏和策略。
第一,进行规模化发展,包括对研发成本的投入,对供应链的掌控,对销售节奏的把握等等,占据产供销一体化的有利位置;第二,缩短研发周期,紧跟时代步伐,打造更具竞争力、更具时代特色的产品或者品牌,结合规模效应,共同摊薄成本压力;第三,坚持用户中心的理念,不进行简单地堆料、堆服务,而是深入研究用户需求。这不仅体现在价格层面,更体现在了消费认知的层面,电比油便宜、电比油方便、电比油好用的趋势将更加明显,高性价比的产品将更容易获得关注。
直观来看,“降价”对企业所带来的变化的确会导致利润的下滑,缺乏体系创新精神的企业势必会在“降价”的竞争中被淘汰。“价格战”不可避免,主动“卷”比被动“卷”更有先发优势。总而言之,“卷”所带来的绝对不只是“流血”,车企应该主动参与到“降价”之中去,同时在可控的范围内提高产品品质,以谋求更大的市场空间和话语权,在“价格战”的背后同样也是企业的“实力战”。
而谈到盈利,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这个“痛苦”的阶段,在此方面,中国车企是有着足够的行业基础:第一,国家政策的笃定。无论是此前的“大额补贴”还是此后的“补贴退坡”,都正向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第二,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力。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布局之后,中国汽车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方面的技术领先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这些都成为了中国汽车独有的“护城河”。
盈利是终极目标,但“不赚钱”并不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不行,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自主品牌中比亚迪、理想、埃安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当然,这个过程一定是漫长且艰辛的,这也就需要企业保持理性的态度,更需要“良币”驱逐“劣币”的坚定决心。未来一年,也将是行业快速出清的一年。
日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表示:“我相信以中国的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制造体系,强大的供应链,世界新能源车是充满希望的,不要被眼前的暂时低迷困惑了。世界汽车工业大变革已经以电动车起步并持续,新能源车是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世界新能源车是改变世界的巨大推动力,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是不停滞的、是改变人类生活的巨大推动力。”
综上来看,新能源汽车仍然任重道远,胜利的曙光就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