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华为”:以合作之名,定义“能力共创”
在“X界”扎堆、跨界联名成风的当下,一家老牌国企,为什么要选择与一家技术公司深度合作?是为了流量?蹭热点?还是打造一款爆款产品?
2025-04-02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在“X界”扎堆、跨界联名成风的当下,一家老牌国企,为什么要选择与一家技术公司深度合作?是为了流量?蹭热点?还是打造一款爆款产品?
2024年2月,上汽集团与华为终端官宣战略合作,引发全行业关注。但此后,两家公司几乎同时陷入“沉默模式”。这段“静悄悄”的时间里,外界关于这场合作的猜测却持续升温:它和“某界们”有什么不同?是真正的联手,还是一次贴牌?
针对这些问题,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今天独家回应寰球汽车表示:
“我们是带着嫁妆的。这个项目,是上汽和华为基于各自能力的共创。”
这句回应,乍听之下,或许会被误解为上汽的一种“端着”的姿态。但当你深入一步思考就会意识到,它背后其实是一种清晰的边界意识:上汽并不是在借热点“绑定品牌”,而是试图通过这个项目,输出一整套可嵌入、可协同的体系能力——在实战中学习,在共创中提升。
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讲,就是“干中学”。
因此这场合作的重点,不是资源互补,而是组织互信;不是平台互通,而是流程互学。从定义逻辑到开发流程,从系统架构到安全能力,它的目标不是“推出一款车”,而是通过一次跨体系的深度共建,倒逼自身组织的重构。让组织变得“能打仗”。
换句话来说,上汽想要借助华为激活的,不是一个新品牌,而是一套能打胜仗的新机制。
01
不是为了蹭流量,而是搭建一个新组织体系
外界看上汽+华为的合作,往往会以传统标签解读——一家老牌主机厂,一家IoT巨头,各自有所长,合作顺理成章。尤其是在几家X界合作在前,以及之前所谓的灵魂论的判断在先,这场合作给人很多的联想和思考。
但抛开外部的理解,在上汽内部,这场合作的起点却从未有过“换技术”的思考,更多的出发点是“换打法”。
“我们不是简单来要技术,也不是贴牌找方案。”贾健旭表示。
他对寰球汽车强调,上汽之所以能与华为建立起真正的协同,是因为它具备可以“嵌入协同”的全流程体系能力:70年的造车积淀,1亿用户服务经验,覆盖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华域、延锋),以及历经实战的整车成本控制逻辑。
这并不是华为缺什么、上汽补什么,而是两个体系之间的有机对接。
真正的协同,不是A+B,而是两个系统的深度握手。
这种合作思路,正在被内部视作“第二次合资”模式——从品牌合资走向能力共建。只不过在固有的认知中,过去的合资是中方与外方,而这一次是上汽与华为。上汽这次不是输出一个平台,而是让一整套组织能力真正落地参与到定义、开发、交付、验证全过程中。
就像贾健旭口中所言,这次合作,不是两个企业的项目匹配,而是两个中国产业链“最能打系统”的深度共建。
一边是70年造车经验、服务过1亿车主的主机厂“黄埔军校”;一边是芯片、智驾、营销流程全面打穿的IoT顶级玩家。
上汽不是来“找技术”的,而是带着研发、制造、供应链、交付全链条能力,搭建一支能打仗的协同战队。这不是主机厂找技术公司补课,也不是让互联网企业夯实造车标签,而是两个“中国最能打的系统”在完成产业链互相定义。
贾健旭说,我们不是联名,而是共创;不是协作,而是协同;不是代工,更不是“流量贴靠”,是一次对系统性协作力的试炼。
这与贾健旭此前美美与共的思想高度契合。不是谁强谁弱,而是彼此优势叠加,共同形成更大的势能。两者互补共创,而非谁“附庸”于谁。
02
不是造一款车,而是打造一支能打仗的队伍
很多人认为,上汽+华为的这场合作,只是为了推出几款产品,满足一下当前的市场需求。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这场与华为的协同中,最先发生变化的,不是技术架构,也不是产品规划,而是组织方式。
贾健旭表示,上汽派出了一批“最年轻、最能打的干部”,直接进入项目一线,参与流程梳理、产品共创和节奏对接。这不是为了锻炼干部,更不是象征性的参与,而是一场实打实的组织重组。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调干部、压任务,而是将年轻干部放入一个陌生语法体系中,用对方流程反向激活自己的组织肌肉。这不是简单向外学习,而是用合作实现“组织基因的重新编程”。
“他们(华为)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对流程、节奏、交付的要求极致,我们必须跟他们一样拼命,才能接得上。”他认为。
这批干部的任务,不是拿一个上汽的模型去嵌入华为的思路,而是去深度理解对方的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和IPMS(集成营销流程)两大核心体系,从“定义产品”到“市场节奏”,实现真正的组织互锁。
在贾健旭看来,这也是一次年轻干部机制的“实战演练”,这种演练会更多的发生在上汽其他的业务板块。
在内部多次讲话中,他反复强调:“年轻不是问题,干部没有年轻化这件事,只有能不能打仗——更重要的是,要打胜仗。”
这种“能打仗”的能力,不是年龄优势,也不是台前经验,而是要能迅速适应复杂节奏、直面交付挑战、推动跨团队流程真正落地。在传统主机厂中,产品定义常常是线性推进、阶段分工,研发交付以“按时按成本”为导向。至于这款车是否真的有市场、有吸引力,并不是工程系统最关心的问题。
但在这场合作中,定义逻辑被彻底重置。上汽开始引入“双锁流程”机制:产品立项阶段,销售与营销团队提前介入,和研发、平台、成本同步共创。贾健旭说:
“我们的车不能再是从流程里长出来的,而是要从用户脑子里长出来的。”
工程师要懂用户,销售要参与定义,流程要拉通上下游。组织的调整,最终目标是让每一款产品都“打得中、打得快、打得赢”。
这也是他反复讲的另一句话:不是打仗的人不够,而是体系能不能让他们打得赢。归根结底是用这种方式,让上汽集团的打胜仗的能力持续提升。
03
不是卷智能概念,而是重构一套能落地的智能体系
如果说与华为共建,触发了上汽在组织上的再造的一种体现。那么在智能化领域的布局,则是这套新机制的第一场落地演练。
面对智能驾驶领域“平权”“普及”“竞速”的市场喧嚣,贾健旭选择绕开概念争夺,直接切入落地路径。他在沟通会上讲得非常清楚:
“做L3,不是装个软件就能解决的问题。是整个车从底层就要为它准备好。”
在上汽内部,智能驾驶的安全能力被拆解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不怕撞,依赖的是硬件冗余与系统容错;
• 第二阶段:不会撞,靠的是感知、决策、控制的协同能力;
• 第三阶段:撞了也不怕,核心是主被动安全的深度打通,以及事故之后的数据溯源和保障体系。
这套分级逻辑并非概念创新,而是落地导向的体系拆解。它背后对应的,是一整套智能底盘、车云通信、硬件算力、传感融合和数据闭环系统的协同开发。
这也是为什么,在与华为展开合作的同时,上汽也在加快组建自己的智能底盘公司、重新梳理纵向整合链条。以智己为代表的新一代车型平台,已经开始全面为L3/L4级能力预埋底层架构。
在贾健旭看来,智能化真正的门槛不是功能定义,而是体系可复制——能不能规模化交付?能不能产业级稳定运行?能不能跨品牌快速适配?
他提出,真正的智能竞争,不是算法快了多少,而是谁能把“可演示”变成“可上路”,把“样车能力”变成“组织能力”。
在这场技术竞速与产业整合的交叉路口,上汽不是想做第一个喊口号的,而是希望成为第一个真正跑通路径的。
这场与华为的合作,不是上汽跟风入场,而是一次大型国企在存量博弈中进行的制度型自我更新实验。
迄今为止,在贾健旭对外的表态中,没有说太多未来“爆款车型”的愿景,他谈得最多的,是组织协同的节奏、安全体系的标准化、产品定义流程的重塑。
由此可见,他透过华为在搭建的,不是一次合作,而是一种机制;不是一款产品,而是一支队伍;不是一次转型,而是一次新主机厂范式的重构实验。
上汽,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再造一次“合资之后的另一种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