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对“反认知”的汽车设计说“不”了
这些看似简单的技术设计,之所以能赢得极高的用户忠诚度,背后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技术本身的创新性,二是这些设计从未反用户的基本认知。
2025-04-14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你是否注意过:
iPhone的滑动解锁,模仿的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推门”动作;
机械手表的旋钮设计,符合人们“拧紧等于安全”的心理预期;
自动驾驶的语音播报,越来越趋近自然语调,而不是生硬的机器人声音……
这些看似简单的技术设计,之所以能赢得极高的用户忠诚度,背后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技术本身的创新性,二是这些设计从未反用户的基本认知。
认知是什么?它是我们对事物最本能、最直接的理解。就像大多数人对汽车门把手的直觉——门是“拉”开的,不是“扫码”或“触控”的;在突发情况下的本能反应,是用力拉门,而不是冷静地寻找一个隐藏的电子开关。
4月11日,一汽奥迪李凤刚在视频号发布了一条名为《小小门把手,藏着奥迪安全大学问!》的短视频,一时间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
在视频中,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介绍了全新一汽奥迪A5L的门把手设计,这也是奥迪在门把手领域的全新探索。不同于传统车型突出的机械把手,也区别于当下许多新车型主打科技感的隐藏式门把手,A5L采用了一种更为平衡的方案——内置微动开关的半隐藏式门把手。
对于这一设计,行业内声音不一。有观点认为奥迪的做法显得保守,似乎没有紧跟“全隐藏”这一主流趋势;也有声音认为,这种看似“稳重”的选择,恰恰体现了奥迪在设计遵从认知,以及产品安全问题上的严谨态度。
在这个“创新泛滥”的时代,“与众不同”似乎成了评价产品好坏的核心标准。品牌们在追求差异化的路上越走越远,纷纷强调“颠覆”“重塑”“重构认知”,甚至不惜挑战用户的基本习惯和直觉。于是,隐藏式门把手几乎成了新能源车的“标配”,但这背后真的站得住脚吗?
仔细思考下,我们或许更应该正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真正优秀的产品,从不反认知。
优秀的产品不应让用户费力记忆、刻意适应,更不该在紧急时刻因“太新”“太复杂”而让人手足无措。“不反认知”不是落后保守,而是对人类直觉、使用本能和安全感的深度理解与尊重。
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当下那些创新设计,就会发现它们往往违背了那些看似简单、却根深蒂固的认知逻辑。他们的使用方式与我们长期形成的认知不符,用户不仅要花额外的时间去理解、记忆和适应,还很可能在紧急或高压环境下“用不出来”。
比如市面上一些高端新能源车型,采用了全隐藏式门把手。确实看起来更流畅、更科技,但在用户习惯上却形成了割裂:开门这件事,本应是直觉性动作,现在却变成了一场探索游戏。更严重的是,在突发事件中,比如交通事故或电路失效时,电子门把手可能完全无法响应,甚至连车外救援人员都找不到入口。
有专家就曾直言,这种“为了美感而牺牲直觉”的设计,本质就是反人性、反认知。我们要勇于对那些“反认知”的汽车设计说“不”,而不是一味的让所谓的“科技创新”改变用户的认知。
显然一汽奥迪A5L的到来,是汽车制造商的一次新实践。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产品就无需创新、停滞不前。相反,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恰恰是在不打扰用户习惯的前提下,让技术悄然融入体验,默默服务于人的直觉。
以一汽奥迪A5L的门把手为例,它并没有追求极端隐藏式,而是采用了半隐藏+机械冗余的设计。真正的事故中,最可怕的不是撞击本身,而是“逃不出来”。奥迪深知人在极端状态下的本能与局限,因此在车内门把手上,设计出“一拉两用”的集成式结构:一体化集成电子锁与机械锁,具备两段式开启逻辑:
在正常情况下,轻拉即可通过电控系统开门。
如果电路失效或系统故障,用户只需在3秒内两次用力拉到底,即可自动触发机械解锁功能,直接开门。
这不仅为用户生命通道形成了“第二重保障”,更重要的是其巧妙地利用了人的本能行为。你无需提前学习、无需判断当前是电子问题还是结构问题。只要凭着人的本能反应——“赶紧拉门把手”,就能逃离险境。其没有刻意“炫技”,也没有一味追求“未来感”,却能让人在最需要的时刻,不加思考地做对事。
这就是不反认知的力量——你不需要学习它,它懂得如何配合你。
从这个层面来说,奥迪最新的门把手设计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值的认可的。对奥迪来说,创新是基于消费者认知的,更是基于用户的安全保障的。安全从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和配置,而是“对生命温柔以待”的技术哲学。
无论是隐藏式红绳的巧妙设计,还是116年来对技术传承的沉淀,一汽奥迪都保持着对用户生命安全的最大敬畏,这种敬畏不不为炫技而设计,而是为了在关键一刻,让你更容易被看见、更轻松逃离、更迅速获救。
另外,一位汽车技术工程方面的专家也表示,所谓的一体化集成电子锁与机械锁的设计研发,是一项涉及多维度挑战的系统工程。其不仅是单纯的将电子锁和机械锁放置到一辆车上,而需要软件和硬件上的有机耦合,有极高的空间利用率和结构设计精度要求,并不是能轻易达成的,因此在研发成本上远高于传统方案。这也是导致其他汽车品牌很少采用该集成方案的原因之一。
这也生动的印证了李凤刚所说的:所有涉及到安全的创新,奥迪都非常谨慎。
我们总以为“打破常规”就叫创新,其实创新容易,但顺应普通人的认知难。真正打动人心的创新,是不能高于人性的,是不需要解释的,且体验必须低门槛。毕竟,在这个越来越追求技术形态的时代,最终买单的,永远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