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宁王”,宁德时代不是港股的威胁
5月12日,宁德时代宣布赴港上市,消息一出市场情绪复杂。
2025-05-13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5月12日,宁德时代宣布赴港上市,消息一出市场情绪复杂。
拟募资高达50亿美元,定价上限为每股263港元,刷新近年来港股IPO之最。在流动性偏紧、成交低迷的当下,这样一笔大规模融资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担忧。资料显示,宁德时代港股募资400亿港元,而港股日均成交额仅约1200亿港元,大规模IPO可能对市场流动性产生压力。
有投资者直言:是不是要来“抽血”?是不是又一场“独大者横扫,边缘股沉沦”的资本重演?
但问题真的是宁德时代太大吗?还是说,港股太久没有处理过真正的大时代企业了?
过去五年,香港市场的生态经历了深刻变化。随着阿里、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平台企业完成上市并步入中后期,港股市场在一级端陷入“头部固化、增量缺失”的局面。曾被寄予厚望的生物医药、新消费赛道,亦因业绩兑现周期长、估值泡沫多而难以成为新的估值锚定。
在这个背景下,宁德时代的出现,无疑打破了原有结构的沉寂。
它不是带着概念故事而来,而是带着真实业务、完整产业链条和国际化路径进入市场的。根据公司公告,本次港股IPO拟发行1.18亿股,预计90%的募资将用于匈牙利工厂项目的一期和二期扩建,用以支撑其在欧洲本土的交付与供应链布局。这不是投机扩张,而是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换句话说,宁德时代并不是来“抬价”的,它是来继续做事的。
市场的犹豫更多来自心理惯性。一方面,港股投资者在过往几年对“大市值+高定价”新股的体验不佳,经历过小米、美团等“高开低走”的疲软走势,对募资规模较大的IPO天然持保守态度。另一方面,新能源本身虽然是国家战略产业,但在港股市场长期缺乏具有行业控制力的龙头公司,估值体系、行业理解能力、研究覆盖面都未成规模。
这也正是宁德时代此次赴港可能带来的机会。
它不仅是企业融资,更有望成为港股新能源板块的估值锚——一个稳定的价格中枢。它的业务模式、盈利能力、产能计划、出海策略,都具备成为资本市场“定价参照”的基础。而随着其上市,正极材料、电解液、储能系统、BMS等上下游企业可能跟进,在港股形成类似于A股“新能源产业带”的资本群落,从而推动整个板块的认知升级和结构重构。
再看资本参与者。宁德此次IPO的基石投资者名单极具分量,包括中石化、科威特投资局(KIA)、瑞银、高瓴、高毅等头部资金机构,认购金额合计超过203亿港元。这样的阵容,反映出国际资本对宁德产业逻辑的认可,也说明这并非一场“圈钱行动”,而是一场典型的价值对价交易。
财务表现方面,宁德时代的基本盘也提供了强支撑。2024年全年公司营收达3,620亿元,净利润507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超32%,毛利率提升至24.4%,显示出良好的盈利韧性和产品竞争力。与此同时,公司分红与回购动作持续,2023至2024年连续两年分红率达50%,并于今年启动最高80亿元的股份回购,实际执行效率高,回购金额已超15亿元。
可以说,宁德时代已经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它代表着当下中国制造的全球影响力——供应链深度、技术自立、国际交付能力以及海外政策应对能力,它都在逐步验证。
对港股来说,这样的企业不该让人恐惧,而是应当欢迎。
当然,结构性风险不能忽视。在当前存量博弈格局中,大体量IPO对资金面的扰动短期内是实实在在的,尤其对市值较小、业绩承压的新能源二线公司影响更为直接。但我们要清楚一点:龙头企业的进入本身并不会制造风险,真正制造风险的,是一个市场无法包容结构调整,只能在收缩中被动防御。
有行业人士评价,港股如果连宁德时代这样具有战略价值和财务稳健性的公司都会引发“抽血”的恐慌,是不是说明并不真正具备吸纳优质增量资产的机制,也就失去了它作为中国企业国际资本跳板的角色。
所以,别怕“宁王”。如果港股真正想赢得国际资本的信任,这样的企业必须要能接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