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吉利”从蓝图走向战场,吉利开始“动真格”了
一个品牌的合并,往往意味着一个阶段的终结。但对于吉利而言,极氪的并入,却像是重构战场的信号——一次全局协同的启动,一场从组织到底层逻辑的自我刷新。
2025-05-16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一个品牌的合并,往往意味着一个阶段的终结。但对于吉利而言,极氪的并入,却像是重构战场的信号——一次全局协同的启动,一场从组织到底层逻辑的自我刷新。
5月15日,吉利控股集团召开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发布会,在对外披露季度财报的同时,也公布了“一个吉利”整合计划的更多细节。这些看似分散的动作,在说明会当天集中释放,指向同一个核心:吉利,正将自己推入一个更新、更大、更复杂的体系竞争场。
据吉利管理层透露,这次整合是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主导下,并由公司管理层充分论证、股东高度认可的基础上推进的。此前在吉利控股关于领克和极氪合并的股东大会上,支持率高达99.99%,足见市场对这一战略路径的高度认可。
围绕“战略协同”与“效率提升”这一核心目标,吉利同步推进了组织架构的系统性调整:李东辉出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负责董事局及资本市场层面的战略协同;安聪慧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统筹整体经营;桂生悦继续担任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行政总裁(CEO)及执行董事,确保日常运营的延续性与稳定性;整合后的吉利汽车集团由淦家阅担任CEO,吉利汽车集团将下设吉利银河事业群和极氪科技事业群。同时,淦家阅仍担任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执行董事;此外,为培养年轻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戴庆已于2025年3月29日被任命为吉利控股集团轮值总裁,向吉利控股集团CEO汇报工作。
新一轮人事安排的背后,是一条清晰高效的指挥链条逐渐成型。从董事会、资本市场到具体业务板块的层层联动,一个更扁平、更协同的集团治理体系正在建立。这正是吉利迈入下一阶段所亟需的组织底盘。
与人事安排相呼应的是治理结构的实质性重构。据悉,吉利汽车拟通过非邀约方式私有化极氪,依法履行独立审议、通函披露、股东投票等规范流程,确保全程透明合规。在财务层面,极氪的合并意味着其将正式纳入吉利汽车的报表体系,成为集团内部统一管理的高端新能源板块;从战略层面看,此举更象征着吉利从品牌独立运营走向体系协同的转型路径,标志着极氪由“独立估值资产”升级为“集团核心支柱”。
整合是否有效,最终仍需由效率指标验证。从一季度财报初步表现来看,整合成效已初显端倪:销售、管理、资本开支等运营费用显著下降,反映出初步的协同优势。据吉利方面预计,未来可实现3%以上的生产成本下降,研发效率有望提升10%–20%,并通过协同采购实现每年数十亿元成本节约。这些数字表明,通过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清晰的职责边界,吉利有望为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与用户服务释放更大空间。
回顾过去几年,吉利在品牌布局上的动作堪称迅速且果断。从燃油车时代的强势地位出发,吉利及时完成对新能源赛道的战略转向,在传统与新兴市场双线作战,取得了可观成绩。但随着组织扩张的加速,条块分割、重复投入、资源分散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在智能化、电动化趋势加速、用户需求更加多元的背景下,原有模式已难以支撑新阶段的系统作战需求。此时提出“一个吉利”的战略整合,正是为了从组织结构、品牌角色、资源调配等维度重构效率机制,破解规模扩张带来的边际效应递减困境。
极氪回顾“一个吉利”,正是这轮重构的关键一步。作为吉利新能源高端化的重要代表,极氪在智能座舱、电驱效率、高阶智驾等技术层面具备明显优势。过去,外界普遍将极氪视为吉利冲击独立IPO的主力部队,而此次战略调整打破了“独立估值+单兵作战”的思维逻辑,转而确立一体化管理与协同发展的方向。这不是发展空间的收缩,而是角色定位的升维。极氪将不再是脱离集团的“孤岛”,而是成为高端突破的中坚力量、技术共享的试验田、体系效率的发动机。
在全球汽车产业迈入智能电动深水区的背景下,企业竞争早已从单点技术比拼转向体系能力的全面对抗。尤其对传统车企而言,除了产品与技术,构建高效、协同、可复制的组织机制,已成为决定其能否穿越周期的核心变量。吉利此次整合,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回应。
从品牌之间的纵向梳理,到事业群的横向协同,从资源端的集中调配,到战略层的统一指挥,“一个吉利”不仅是架构整合,更是价值逻辑的重塑。这背后体现的是吉利对未来产业趋势的深刻理解:在后红利时代,效率与系统力才是穿越周期、持续增长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极氪回归“一个吉利”,不是一个阶段的结束,而是兑现新战略的起点。这场组织进化背后,是吉利对未来的坚定判断与果敢落子。在讲求体系效率与战略协同的时代,真正的比拼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