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企业和社会之间的“慢”对话
在今天剧烈变动的时代,汽车行业的“动荡”几乎成为常态。市场竞争从油电之争迅速演变为智能化和生态化的全方位对抗,价格战、产能战、软件战不断上演,新旧势力交锋愈发激烈。
2025-07-16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在今天剧烈变动的时代,汽车行业的“动荡”几乎成为常态。市场竞争从油电之争迅速演变为智能化和生态化的全方位对抗,价格战、产能战、软件战不断上演,新旧势力交锋愈发激烈。
处于这种混沌与不确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开始成为一个企业穿越周期最可靠的力量。
如果说以往的汽车竞争主要围绕技术参数、性能配置与价格展开,那么如今,真正优秀的车企已经开始在更深层次上展开博弈。品牌认同、文化价值与社会责任,正成为赢得未来的核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日2025“BMW 中国文化之旅大运河文化保护教育公益项目” 第二期的启动,给行业提供了一个重要观察窗口。提及宝马的“BMW中国文化之旅”,汽车行业或许并不陌生,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跨越近20年的长期项目,它从未因市场波动而停歇,反而随着品牌的本土化深化而持续演进。
而宝马的初衷,就是对中国非遗文化、传统手工艺与本土生活方式的探索与支持;在更深层次,其承载的便是宝马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深度理解与价值共鸣。对此,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李慧敏指出,企业参与本土文化保护不仅是社会责任的履行,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建立。它帮助品牌在目标市场中形成价值共鸣,增强品牌的情感粘性。
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之间,宝马构建起一种别具一格的品牌叙事方式。通过持续深入地参与非遗保护、乡村振兴等项目,赢得了用户的尊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宝马用中国文化之旅这条长期路线向市场印证:品牌不仅仅是卖点,更是一种信仰系统。尤其在竞争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品牌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就只能成为堆砌技术和配置的“空壳”。
如果说宝马的文化建设体现了品牌的“高度”,那么近期在阳澄湖所看到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展,则让我们重新理解了来自汽车品牌的“厚度”。
“阳澄湖汽车安全主题月”主题展览以“真实出行环境”为舞台,将“安全”这个汽车行业最基本、但常被营销淹没的关键词重新推到公众视野。
安全不止于产品。我们在安全展中也看到一大批汽车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安全教育、公益援助、应急响应等多维度行动,在传递社会价值的同时,持续地雕琢自身的品牌形象。
比如“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项目是BMW 2005年发起的针对中国儿童交通安全社会问题的专长性企业社会任项目,旨在提高儿童及家长的交通安全意识。BMW在努力提高产品的主动和被动安全性的同时,亦倡导安全的驾驶行为,专注于建立和维护一个安全的交通环境。
奔驰十余年围绕“安全童行”项目打造公益计划,在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的支持下,以专业化内容体系为依托,覆盖数百所学校、数十万儿童及家庭,真正将“安全”这一核心品牌基因,转化为公众日常生活中可感知、可实践的认知行为。
实现“交通事故零伤亡”是丰田对汽车安全技术始终如一的极致追求。丰田自2005年开始至今,已持续20年在中国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公益事业,重点围绕车辆安全技术研发和交通专政育普及两大领域,构建全方位的道路安全保障体系。
秉承”为了所有人的安全”企业安全理念,广汽本田以“2050年交通事故零死亡"为安全愿景,聚焦安全技术与安全教育,致力打造零事故和谐交通社会。为此,企业制定了“安全出行计划”,通过面向承认的安全中国行和面向儿童的梦想童行项目,护航出行安全,已累计向27万人次开展道路安全普及。
2025年,沃尔沃在大庆正式启动“小红马2030计划”,该安全教育公益行动不仅标志着沃尔沃在儿童安全教育领域的又一次突破,更以“五年覆盖千万人”的宏大目标,将企业社会责任转化为守护下一代生命安全的长期行动。
作为首个推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普及的中国汽车品牌,领克汽车以“全域安全+”为理念,将安全的触角从内延伸至社会公共空间。面对我国每年高达50万例心源性猝死的现状,领克希望通过普及AED与急救知识,为黄金钟抢救争取更多可能。
这类举措不仅增强了品牌的亲和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企业“可信赖”的品牌标签。车企在行动上不断创新,将“远离销售”的行为,用行动赋予品牌以社会深度。
当前市场极度内卷,许多车企将精力投入“价格大战”,而忽视了用户认知中更为本质的问题:这辆车是否安全?这个品牌是否值得信赖?这家企业是否有担当?要知道,从百余年前的品牌起源到今天的群雄竞技,纵横交错间,汽车品牌代表的从来不是一款热销车,它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历久弥新。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关注品牌背后的价值观、文化调性与社会角色。此时,那些愿意走出展厅、深入社区、贴近公众的车企,也在重新定义“汽车品牌”的社会功能。
正如中国品牌研究院副院长刘明侃所说,当技术和产品进入同质化阶段,品牌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尤其在下行市场中,用户会更倾向于信任那些有文化厚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品牌。
基于这样的概念,就能理解品牌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底蕴是在方方面面经年累月的深厚积淀。有传承,有文化才能赋予汽车品牌真正的灵魂,而这恰恰是吸引汽车用户的重要魅力。更广义地说,企业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文化传承、安全教育,可以打造出一个超越产品的“信任共同体”。其可能短期内不会转化为销量,但会在用户心中种下“品牌可信”的种子,在关键决策时刻发芽。
必须明确的是,市场越是混沌,企业越要清晰;未来越是不确定,品牌越要有方向感。在纷繁的技术叙事和激烈的市场战中,真正能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是品牌与社会之间建立的持续信任,是品牌在用户心中构建的心理护城河。
从宝马的文化之旅,到阳澄湖服务区的安全展,我们看到那些在文化、公益、安全领域持续投入的车企,并非“做了份外事”,而是在为品牌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资产。在这个技术再先进、市场再庞大也无法避免人心波动的时代,品牌,还是企业最真实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