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双循环战略下 汽车产业链“自主替代”要步步为营
近日,中央提出了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行业人士指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对外围环境的依赖,也能够推动全产业链的发展,在全球化分工中拥有更强的话语权。
2020-08-10 | 出处: 汽车商报 | 责编: 李宁
近日,中央提出了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行业人士指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对外围环境的依赖,也能够推动全产业链的发展,在全球化分工中拥有更强的话语权。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疫情的“流行”使零部件企业几乎全线停工停产,造成欧美日韩汽车供应链中断,导致全球汽车消费整体呈现低迷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舆论指出,双循环战略将有利于促进汽车全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汽车零部件的“自主替代”也因此被越来越多提及。
什么是汽车零部件的“自主替代”?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汽车零部件的“自主替代”该如何进行?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资深专家。在各位专家看来,眼下企业不应该过度关注“自主替代”,练好内功才是发展之道,简单粗暴的“自主替代”并不利于本土汽车产业链的发展。经济双循环最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不管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都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让市场去选择实现优胜劣汰。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巡视员李万里:
“自主替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全球的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受到冲击。一方面零部件企业正常开工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全球“此起彼伏”的疫情对供应链和物流运输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国内乃至全球的零部件供应体系能否恢复正常还受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此外,国际形势当下比较复杂,中美贸易战的影响给车企海外市场的开拓增加了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了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优先保证国内市场的稳定。
但是,目前国内汽车核心零部件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以内为主”的双循环是否能直接促进产业链的“自主替代”还不好说。因为自主替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既要看本土零部件自身的发展状况,还要看国际形势的变化,因为经济内循环并不是放弃全球化。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
汽车产业链不应着急实现“自主替代”
如今的汽车零部件是全球采购,和中国的车企一样自主零部件企业也走向了世界。未来如果要实现产业链的“自主替代”,最根本的一点还是那句老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一切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如果本土零部件企业没有过硬的质量和产品体系,谈“自主替代”也没有意义。
而对于整车企业来说,自主品牌一直都在布局“走出去”的规划,但是数量和质量都没跟上国际先进水平。过去汽车企业“以价取胜”的模式已经落后了,现在要靠“以质取胜”。打个比方,捷达和桑塔纳能在中国市场“火”那么多年不是没有原因的,它们在推向市场前经过了长期的技术验证。反观我们国内的一些车型,刚研发出来就很快推向市场。
不管是自主车企的“走出去”,还是零部件供应的“本土化”,最终都是要靠提高自身实力来实现。眼下车企和零部件企业都要多修炼内功,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
简单粗暴的“自主替代”是危险的
以内为主的经济双循环是消费的内循环不是生产的内循环,这点很重要。简单的“自主替代”非常危险,因为它会催生落后替代先进的现象。
目前国内的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一定程度上讲是个好事情,这说明车企对品质的把控有了较高的要求。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品质代表着竞争力。现在有些国家意识到中国的崛起,要走逆全球化的道路,或者要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国内车企更应该坚持全球化采购,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不是搞单纯的自主替代。我们要看到经济双循环不仅有内循环还有外循环,全球化依然是未来清晰的方向。
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一个新的发展格局,对于汽车产业而言这样的环境变化或许能倒逼着国内车企加快自主研发,提升创新能力以及转型的步伐。但是自主零部件企业的崛起之路,是靠参与国际竞争优胜劣汰来实现的,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自主替代”。
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创新联盟秘书长李盛其:
“自主替代”要步步为营,不能一蹴而就
在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背景下讨论自主替代话题,意义非常重大。具体到汽车自动变速器这个细分领域,自主替代是有前景和机遇的。
那么,自主替代之路具体该如何走?我认为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鉴式自主开发,我们已完成了这一阶段的既定目标。第二阶段就是目前所处的自主替代与自主再创新并存的阶段,我们在这一阶段可能还需要3~5年时间。第三个阶段即自主自强。如今全球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核心零部件产品涨价甚至断供,这将加快自主替代的进程。
从深层次看,零部件的自主替代有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市场是否接受。企业敢不敢用。这其中主要存在四个问题:技术是否成熟,产品是否可靠;成本是否有竞争力;交期是否能够保证;出现质量问题能否消除风险。对于这些关键问题,自主零部件供应商不能回避。只有切实解决整车企业的这四个顾虑,才能真正打开零部件企业自主替代的大门。疫情让行业进一步深刻认识到供应链的共生性与不可分割性。因此必须进行协同创新和包容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