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迎秋:合资车企新“变局”下的新“实力”
去年年末,一汽丰田第1000万辆汽车正式下线,标志着一汽丰田正式跨过了1000万辆累计销量门槛。对于这一标志性的事件,外界舆论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不乏对于一汽丰田的诸多溢美之词。舆论这样聚焦关注的核心在于“1000万辆”这样一个颇具话题性的事件。
2023-02-06 | 出处: 吴迎秋 | 责编: V讯网
去年年末,一汽丰田第1000万辆汽车正式下线,标志着一汽丰田正式跨过了1000万辆累计销量门槛。对于这一标志性的事件,外界舆论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不乏对于一汽丰田的诸多溢美之词。舆论这样聚焦关注的核心在于“1000万辆”这样一个颇具话题性的事件。
销量的跨越固然重要,但我更想说,在一汽丰田1000万辆下线仪式背后,我们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1000万辆下线仪式上,我关注到的一个细节是,一汽丰田1000万辆下线仪式上,开下生产线的代表车型是bZ4X。
一汽丰田对于1000万辆这个事件高度关注,相信对于仪式的方方面面以及所产生的涟漪都做了充分的预判。因此,用bZ4X作为下线仪式的车型,一汽丰田一定是经过认真探讨的,也值得外界细细琢磨。对于丰田的bZ,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丰田推出的全新电动化产品,也凝聚了丰田对于电动化的新思考。换句话来讲,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何打出bZ的市场声量?让bZ产品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取得预期之内的销量,是包括一汽丰田在内当下丰田在华合资公司的新任务。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千万辆的下线仪式上,一汽丰田不拿皇冠、不拿其他车型,而是让bZ4X充当这样的角色。
坦率地说,关于bZ,市场的声音不少。这种争议本质上是丰田形象和电动化之间的错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丰田在电动化的思考上和中国市场的需求是有距离的。但是对于最懂中国市场的合资公司而言,不可能因为这种错位的距离感,而对市场产生错判。因此,当bZ带着丰田电动化最新产品光环到来的时候,一汽丰田必须要抓住这一次机会。用bZ作为自己1000万辆的纪念车型,就凸显了这种紧迫感。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突破了600万辆关口,占到整体市场份额的20%以上,这绝对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市场。无论是丰田还是一汽丰田,要想在市场中进一步的发展,电动化是需要重新认识的。这种认识体现在不能以过去的思路、过去的经验来指导今天的电动化事业。一直以来,合资车企是大家对标的对象,他们的产品俘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消费者。过去,不少人一谈到合资品牌和产品,都会觉得差不到哪里去。但是自2016年到现在,合资车企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不少企业出现了疲软甚至跳崖式的下滑。更有声音认为,在自主品牌频频发力后,合资好像也不过如此。
这种变化,是需要一汽丰田在内所有车企重新认识的,也值得引起关注。今天bZ4X来了,它带着一汽丰田的新使命来了。在这款车上我们也看到一汽丰田的很多创新技术,如e-TNGA架构、TSS3.0、太阳能充电穹顶、红外加热技术等。相比在前两年推出的奕泽Ev,bZ的革新是彻底的。但是这种革新够不够?强不强?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回头来说,合资企业搞电动化,绝对不能走到造车新势力的语境当中去。像一汽丰田这样的合资企业新能源产品,在市场当中制胜的法宝一定是品牌的安全信赖感。更为直白的说,丰田现在的电动化产品,需要形成像其他丰田产品“十万出磨合、百万无大修”类似的产品认知,凸显丰田电动的安全性认知。好在,一汽丰田已经这样做了。凭借26年双擎混动的电动化实力,丰田双擎产品电池创造了26年0事故纪录。同时在安全性层面,一汽丰田还在电池容量方面进行了材料、构造方面的更改,实现了"10 年后电池容量保持率 90%"。这种信赖感,是能够带给消费者感知的。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丰田在电动化时代怎么样,这是全世界都会聚焦的话题。前不久,外界对丰田高层人事变动的高密度关注就体现了这种聚焦。但回过头来讲,丰田在中国如何推进电动化事业,可能更为特殊。丰田在中国拥有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两大合资公司,这两家合资公司怎么做?做的怎么样?是外界观察丰田电动化的一个入口。需要注意到,过去一段时间,广汽丰田围绕bZ也拿出了很多的办法和想法。这些都证明,当前时代已经不是跨国公司单向输入的时代,南北丰田对于bZ的创新性想法、创造性打法,得出的实践经验,都会对丰田的电动化道路,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聚焦、关注一汽丰田,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广汽丰田。这两家企业做的怎么样,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丰田做的怎么样,这也是传统品牌迎战的实力所在。
一汽丰田1000万辆达成了,一汽丰田也将开启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时代,过去的成绩和经历也让它明白了接下来该做什么,达成怎样的目标。相信一汽丰田已经意识到纯电动汽车的重要性,也明白中国在这一细分市场中有很大的空间,剩下的只需要去创造增量。
多说一句,新汽车时代的变化和竞争一定是动态的过程。绝不是现在有的人已经划定的竞争阵容。传统车企也可以是造车新势力,新势力也要不断创新。未来的市场攻势也是如此,一定是两大所谓阵容间的你追我赶,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大市场的概念。中国的汽车市场空间很大,增量是创造出来的。合资车企能不能做成新能源未必有确定结论。但面向新能源转型一定是一场马拉松,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定力,需要不断投入心血、需要持续创新。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新能源一定不是急功近利。它考验的是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一些企业的新能源之路走不稳、走失败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过去,一汽丰田用1000万辆证明了自己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市场当中保持战略定力,相信在全新的新能源赛道上,一汽丰田也能保持这样一份底气。合资车企在未来,尤其是在电动化上怎样走?一汽丰田是个现象,值得大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