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成都,一直都是中国汽车最真实的写照
8月25日,成都车展即将拉开帷幕。此次成都车展,寰球汽车旗下车人网联合寰球各大IP,综合视频、图文、直播等多种形式,并结合新能源汽车超级体验中心落地项目,开启全方位立体化的成都车展特别报道。
2023-08-25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8月25日,成都车展即将拉开帷幕。此次成都车展,寰球汽车旗下车人网联合寰球各大IP,综合视频、图文、直播等多种形式,并结合新能源汽车超级体验中心落地项目,开启全方位立体化的成都车展特别报道。
一直以来,相比于每年年初北京/上海车展、年末广州车展大家的高热情、高热度,成都车展在大家心中的的位置并不高。
这或许归因于成都车展被普遍视为销售的重要节点和舞台,从而使其相较于北京、上海车展那些关于企业品牌与战略的洋洋洒洒,显得稍显缺失一份令人瞩目的光芒。各大企业往往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出一两款小幅改款车型,勾勒出车展的氛围,而相对于厂商的战略探讨,成都车展更愿意将舞台交托给经销商。
于是,每年媒体日参与其中的嘉宾,总会吐槽媒体日下午就开始的销售比拼,也会从心里鄙夷一下奋力卖车的销售经理。似乎每家展台前路过的嘉宾,都会在心里暗暗漠视经销商踏踏实实的销售行为,认为他们似乎总是带着一种金钱腐朽的原罪。
人们总是喜欢马斯洛塔尖上的高雅,却忘了支撑高雅的是最底层的基础需求;当我们选择用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填补内心空缺之时,总是忘了我们因何而出发。
"内卷"、"内耗"、"繁忙"、"恐惧"...... 这些消极词汇在我们交谈时频繁出现,而汽车市场早已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景象:在细分市场,领先者们争相争夺更多份额和市场份额,而那些销量骤降的后来者们则忙于摆脱陷入的危险境地。更不必提降价潮、价格战、投诉战、舆论战等种种此前不多见的市场竞争手段。
卖车的艰难程度不可小觑。这三个字轻轻地述说出来,却无法传达出其背后的种种艰辛与痛楚。
翻看官方统计数据,我国汽车销售规模保持稳定,新能源载人汽车已经和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并称为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销售规模持续扩大,产业上下游持续受益。但在企业端,温差呈现出来的压力确实与日俱增。这从车企差旅邀请的规模即可看出。动辄轰轰烈烈的合资企业今年对于成都车展的投入明显减少;自主品牌开始压缩车展搭建费用;甚至是一贯以来大手笔的豪华品牌,也开始在缩减成本支出。
地主家财匮乏,无余粮可言。
这就是中国汽车企业经营当中的大困局。看销量,蒸蒸日上;看利润,一塌糊涂。尽管销售成绩颇丰,但当细数完一笔笔支出后,回过头来盘算利润时,往往发现收入与支出不成正比。然而这并非仅仅车企的困局,经销商和供应商同样如此。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曾经有数据统计,上半年经销商亏损比例达50.3%,盈利比例为35.2%,持平比例为14.5%,亏损面处于近年高位。新车销售业务占受访经销商整体营收的80.3%,但贡献的利润占比仅为4.9%,远低于2022年底的19.7%。其中,合资品牌的新车销售利润占比最低,仅为1.9%。
增量不添盈利,犹如浩瀚海洋下的一片静谧,是每个企业最深处的反思。
包括燃油车在内的中国汽车产业,已跨越单纯追求数量的阶段,进入质量、可持续性甚至伦理法制的新境地。在追求市场规模和份额的同时,提升盈利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客户价值同等重要。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企业目标的光芒不仅照耀于扩大市场份额,更需内外兼顾,不断优化流程与提升效率,确保每一次交易、每一项业务皆孕育有价值的回报。
企业应保持理性且可持续的市场策略,不仅注视销量,亦需倾听盈利的心跳。在中游,强化内部治理,提升生产效率,寻觅创新与差异化的竞争策略。而消费者作为下游,亦应明了,追逐低价不必然得高质。
诚然,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饱受亏损之苦。行业风云激荡,仅有特斯拉与比亚迪等巨头携盈而归。业内亦见普遍共识,新能源整车企业盈利之途,或因市场初探时机仍在摸索中。
犹记两三年前,人们尚称颂新能源企业的生存线为年销10万辆。然今日众多新创企业跃过此门槛,却痛觉预期的正向回响不复存在。爬坡之路、投入之途,尚需几何,春意盎然之时,又将几何,无人能言其确切。
探索的道路何时尽头,长远的日子里,企业是否有韧劲与支撑。
今天看成都车展,绝非是灯红酒绿一片祥和。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总有白骨累累。笑语者终究是少数,大多数是愁眉苦脸。
而这也正是成都车展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