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位上汽大众“掌舵人”,九个关键历史瞬间
约40年前,在上汽大众成立后不久,一位来自德国《明镜》周刊的记者在实地考察汽车厂房后,略带嘲讽地说:“大众汽车将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并且这里几乎没有任何配件供应商。中国车间里的葫芦吊、长板凳、橡皮榔头,都是我爷爷辈的生产方式。”
2023-08-29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约40年前,在上汽大众成立后不久,一位来自德国《明镜》周刊的记者在实地考察汽车厂房后,略带嘲讽地说:“大众汽车将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并且这里几乎没有任何配件供应商。中国车间里的葫芦吊、长板凳、橡皮榔头,都是我爷爷辈的生产方式。”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不被看好的“孤岛”,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1182亿元、为母公司上汽集团创造净利润超过101.86亿元的优秀汽车企业。
回顾上汽大众发展四十余年的发展脉络,它如何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又有哪些“掌舵人”参与其中?带着这些疑问,寰球汽车梳理了上汽大众九任总经理的任职历程,试图从中探究中国第一家合资车企的发展脉络。
| 缘起——合资先锋
时间来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国家也正式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汽车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了国家高度重视的重要产业。但彼时中国汽车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比一些国家而言,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在一些造车领域更是“一片空白”。
基于这样的社会现状,1978年8月9日,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上海市政府分别由副部长饶斌、副市长陈锦华联合签发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上海轿车厂的报告》,主要内容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我国汽车工业、节约能源和逐步代替进口。自此以后,上海轿车厂便经历了长达数年的接洽与谈判,最终选择了德国大众作为合作伙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央领导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之下,1984年10月12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奠基仪式在安亭举行,这也预示着中国的“合资”造车模式正式拉开了帷幕。
作为上汽大众第一任总经理,张昌谋也于1984正式任职,在他的领导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引进、吸收、消化德国大众公司的汽车技术方面,走在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前列。张昌谋为上海大众的起步和初期发展确立了基本方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
在经历过两年的整合之后,外界本以为上汽大众会加快发展的步伐,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的确,对于彼时的中国来说“合资车企”来说,能保持合资优势,又能快速地实现“本土化”,本身就是一个大难题。
1986年,王荣钧不顾身边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来到上海,从张昌谋手中接过权杖,成为上汽大众第二任总经理。在他的领导之下,1988年7月1日,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开启了国内车市全产业链的攻坚战,自此,桑塔纳便开启了国产化的新征程。
同年10月28日,上汽大众一厂总装车间也正式建成投产,该工厂日产能达到了250辆;时间来到1989年,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上汽大众年产量已经达到了五万辆;1990年,上汽大众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达成年产6万辆整车和1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可以说,王荣钧在职期间,不仅让一代“神车”桑塔纳正式走进了中国,走进了千家万户,更开辟了中国轿车新纪元。
如果说在王荣钧的带领下,上汽大众正式完成了国产化的转变,那么,在上汽大众第三任总经理洪积明的带领下,上汽大众则是进一步完成了突破。
在他任职期间,积极推进上海市政府和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关于桑塔纳轿车零部件布点的“上海牌”和“中华牌”战略,1993年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突破80%;1995年完成上海大众汽车二期工程,并推出中国汽车工业第一个参与国际联合开发的桑塔纳2000型轿车;1999年完成三期工程建设建成上海大众汽车三厂,公司形成30万辆轿车年产能力,成为中国最大的轿车制造基地;同年,上海大众汽车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轿车开发中心,并推出中高级轿车帕萨特轿车。在他的领导下,2000上汽大众年产销连续突破20万辆,位列全国汽车行业首位。奠定了上汽大众在合资领域甚至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先地位。
| 繁荣——茁壮成长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了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这不仅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更促进了国内各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对于上汽大众而言,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其发展模式也逐渐走上了正轨,但是面对着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环境以及更多的竞争伙伴,上汽大众也在不断地调整着自身发展思路以应对风云莫测的汽车市场。
2001年,南阳接棒洪积明,正式成为上汽大众第四任总经理,同年12月30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首辆Polo轿车在汽车一厂总装车间驶下流水线。Polo轿车是上海大众及中国汽车市场首款与世界同步的产品。2002年4月12日,《德国大众公司和上海汽车工业公司修订和延长合资协议》签字仪式在德国沃尔夫斯堡举行。重述后的合营合同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营合同延长了20年;同年6月28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第200万辆轿车在汽车三厂下线。12月31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年生产量突破28万辆轿车,年销售量突破30万辆。
2002年,陈志鑫正式任职上汽大众第五任总经理,推动了上海大众面向市场的调整转型,有效整合了产销业务的一体化,全面推进了业务流程的再造,制定了清晰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使企业渡过了2004年-2005年的市场难关。在进行了一系列“铁腕”风格管理之后,陈志鑫提升了上海大众4S店的销售能力。与此同时,2006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与大众汽车集团、斯柯达汽车公司就SKODA国产项目签订了更为深层次的合作协议。协议规定,SKODA品牌旗下Octavia、Fabia、Superb三大产品系列将全线引入中国。在陈志鑫任职于上海大众的5年时间里,对上海大众渠道以及市场策略的改革开始逐见成效。
2007年,在刘坚接任上海大众总经理,成为上汽大众第六任总经理,彼时上汽大众正面临着向市场转型的关键时刻,2009年,上海大众全年销售整车72.8万辆,同比增长48.6%,从而在国内单一乘用车合资公司销量排名上,由2008年的亚军跃升为2009年的销量冠军。2010年1-6月份,上海大众销量为45.07万辆,同比增长43.52%,依然位列单一合资企业销量排名第一位。
从这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上汽大众仍然具备“合资”优势,无论是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布局,还是更贴近中国消费者的服务模式,上汽大众都做到了与时俱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合资巨头”。
| 蜕变——砥砺前行
2010年,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转折点,国家正式开始补贴和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正式走向了历史舞台,自此,中国汽车工业“命运的齿轮”也开始转动。
张海亮自2010年9月就任上海大众汽车总经理以来,致力于加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卓越文化体系的建设,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制定了面向未来十年的“2020战略”,为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张海亮的带领下,上海大众汽车在提升产品品质、完善结构谱系、深化自主研发、优化产能布局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2010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2010年产销量双双突破百万辆大关,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晋级跻身“百万辆俱乐部”的乘用车企业;2011年,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第700万辆轿车下线;2012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品牌2012年销量突破100万辆,成为国内首个年销破百万的单一汽车品牌。
2014年,陈贤章接任张海亮出任上汽大众总经理,同年,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德国柏林签署联合声明。根据达成的协议,大众汽车集团将与上汽集团加强合作,支持上海大众继续开发特别环保、生态友好型的车型,以及开展相关的联合研究项目。与此同时,上汽大众总销量超过一汽-大众,成为国内车企销量冠军;从2016年起,上汽大众连续四年年销量连续突破200万辆。而在电动化大势下,上汽大众则进行了新能源工厂布局并导入了大众ID.家族。此外在陈贤章任内,上汽与奥迪合资公司的成立,也为上汽集团的高端化带来了深远影响。
从过去十三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上汽大众作为当之无愧的汽车巨头,也时刻保持着对市场的敬畏之心,然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上汽大众这样的企业也难免会面临着“大船难掉头”的处境。
2023年,贾健旭正式成为上汽大众第九任总经理,面对瞬息万变的汽车市场,贾健旭也给出了上汽大众面向未来的全新定位——“fast follow”。
何谓“fast follow”?贾健旭认为,“这个领域(电动智能化)发展的很快,我们要fast follow,follower还不够,要fast follow。”做一个快速追随者,这就成为了上汽大众当前最重要的目标。而对于下一步上汽大众的市场策略,贾健旭给出了9字方针: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
企业想要长久生存的法宝是什么?那一定紧随变革步伐,作出因时因势的改变。四十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曾经的上汽大众是改革的亲历者、实践者和受益者,如今,在新一轮的变革中,它已经逐渐历练成为了最坚实的拥护者、实践者与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