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球深1度】欧盟高举反补贴大棒时刻:中国企业更应坚持法律、道德、合规红线不动摇
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宣布即将对中国电动汽车补贴展开调查。
2023-09-15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宣布即将对中国电动汽车补贴展开调查。
消息传到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前不久,中国汽车企业在慕尼黑大有一副踢馆架势,德国高层在论坛上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大加赞赏;而如今的反补贴动议,却让外界难以捉摸,欧盟的到底想要做什么。
总的来看,这一动作不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还凸显了国际贸易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是这一次的反补贴调查侧面证明了:当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相互交织的时候,经济往往需要让位于政治。汽车产业是欧洲绝对的支柱性产业,全球排名前十的汽车企业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品牌是欧洲品牌。这背后是大量的就业、税收。于情于理,欧洲各国不会允许汽车产业的衰败,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当前欧洲和美国,在国家战略决策上存在明显的极端化倾向。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欧洲国家宁愿放弃便宜的俄罗斯能源,而选择进口昂贵的美国能源。意识形态的认同、政治理念的自洽比单纯的经济收益更重要。因此在威胁国家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上,必然会引发相关利益政治方的高度警醒。这个不是产品技术本身的先进、企业经营的优势能决定的。
需要指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虽然在不断推进,但地缘政治战略考量也越发抬头。一些国家的政治领导人越来越倾向于将国际贸易与地缘政治战略联系起来。这不仅包括电动汽车产业,还包括其他战略性产业,如半导体、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领域。虽然全球化仍然是现实,但地缘政治风险正在不断上升,可能对中国汽车出海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汽车产业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当前,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正处于历史性的高光时刻,全球各色目光汇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拥有众多本土制造商,比亚迪、蔚来、小鹏等。这些企业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并在电动汽车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这种产业的崛起不仅引起了国际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还引发了一些国家的担忧和反应。这些国家担心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将威胁到他们自己的汽车工业,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本国产业。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对中国产品的关税、反补贴调查和技术转让限制。
特别要指出,这些措施表面上可能包装成环保、道德等等公允性的包装,但骨子里仍然是从贸易保护,从政治保护的角度出发的,这是关键的七寸之穴。对此,我们要有清晰的判断和认识。反过头来讲,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还远远不到唱凯歌的时候,对于国际性的动作,中国汽车企业应该评估再评估、抛头露面的事情,三思而后行。产业相关机构也应该认识到,当前助力中国汽车走向海外最稳妥的方式是沟通交流,而不是踢馆式的耀武扬威,这必定会引起一定的反弹。总的来说,中国汽车大举出海,要讲究策略和战略,注意时机和方法。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迅速的全球化。中国汽车企业需要将现地化的合规同企业技术发展进步,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这可能对中国企业的全球业务产生影响。国内市场无论从政策上还是消费者的情感上,毕竟“温床”,各方会保持一定的宽容。但在出海的过程中,任何一家企业,代表的都是中国汽车形象,不能因一时利益、一时得失损害中国汽车整体的形象。
总而言之,在外界目光的聚焦时刻,中国汽车企业更打铁还需自身硬,时刻保持警醒,将合规性视为头等优先事项,不要让外界异心之人,有可乘之机。
最后说一句,面对欧洲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补贴的反补贴举措,我们仍然必须要坚决的抵制。中国汽车开放的大门从来没有关上,改革开放40多年来,欧洲车企在中国深耕发展。尤其是对德国企业而言,中国已经成为德系企业三分之一的销量来源。当中国汽车技术崛起的时候,欧洲的这种反补贴调查,是充满政治考量的,应该予以坚决抵制。中国汽车产业应该坚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倡导开放和合作。中国一直强调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这一立场从未动摇。中国欢迎国际竞争和合作,以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交通的实现。中国汽车走出去不是抢饭碗,而是为了让全球消费者共享汽车发展的红利,就像十几年前欧洲企业让中国消费者感受到欧洲汽车生活的魅力一样。
总的来说,中国电动汽车补贴调查事件反映了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警惕,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同时,更加审视自身在合规方面的缺憾。同时,各国政府也应该采取理性和合作的态度,以应对共同的挑战和机遇。在全球化时代,开放、合作和合规仍然是推动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