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华为,新汽车即将迎来新秩序?
11月26日,长安发布公告表示正式与华为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
2023-11-28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11月26日,长安发布公告表示正式与华为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
根据备忘录约定,在未来6个月内,华为拟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新公司,长安汽车及关联方将有意投资该公司,并与华为共同支持该公司的未来发展。
进一步披露的内容显示,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拟获取的目标公司股权比例预计不超过40%。
事实上,关于双方的携手,市场上早就有小道消息流传。上周三,市场突然有传言称,华为车BU将从华为体系中剥离,整体估值2500亿元,转手后的第一大股东是重庆市国资委;长安是唯一一家参与收购的车企,作价375亿获得车BU15%股权,兵装集团持股约5%。也有消息称,长安汽车将以3000亿元的价格,获得车BU30%的股份。不过该消息在当天下午就得到了长安以及华为方面的否认。
随着此次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坊间传言大体终成现实,只不过具体细节和操作模式上和流传的“谣言”有所不同。
根据有关媒体的进一步跟踪,长安内部高层次人士明确表示,随着长安参股华为新设公司,未来整个长安产品都将得到华为的深度赋能。
这意味着未来,不仅是三个好朋友共造的阿维塔会继续得到来自华为技术的加持、包括深蓝、长安启源在内的产品都将有华为相关技术的深度支持。
为什么要【着重】强调这一点?
因为长安当前所布局的市场,就是中国汽车包括新能源汽车竞争最激烈,同时也是格局重塑的主力战场。
从产品来看,目前除了阿维塔高高在上之外,长安品牌、深蓝品牌以及启源品牌的主力车型都聚焦在10-20万元区间市场。
在过去,10-20万的经济型车市长期被传统燃油车垄断。随着新能源车型加速入局,双能源市场的竞争愈渐激烈,燃油车一方独大的局面正被打破。从2020年底至今,传统燃油车10-20万区间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新能源汽车销量则逐渐向该区间靠拢,对燃油车的主销车型区间挤压加剧。这一区间,正在成为新能源企业布局和争夺的焦点战场。
有行业分析人士明确指出,10万-20万元是最大的主流汽车市场。在这里,“油电同价”是实现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反超的重要武器,其代表是比亚迪。
此前比亚迪也高调声称:“在10-20万元的价格带,公司拥有定价权。”
这种定价权优势得到了业内很多认可。一位不具名的券商分析机构人士认为,比亚迪今年的销量爆发主要是由于10-20万价格区间内,油电同价带来的替代效应。同时得益于比亚迪的整体势能,使得其在这一市场当中拥有一定的优势。
但该人士强调,这种优势不是一直都在,会随着市场调整而变化,也会遭遇来自外界的冲击。
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得到华为深度赋能的问界AITO在今年的销量表现。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9月新款M7上市以来,问界一改今年以来的销量颓势,借助产品力提升和华为Mate60的热度快速实现销量反弹。
如果单纯从整体势能上来看,这两家来自深圳的企业实则难分伯仲,都拥有巨大的市场关注度。得到华为赋能的长安汽车,必将在10-20万市场内借助华为的智能化技术,掀起又一波的血雨腥风,极大提升长安自主品牌车型智能化程度以及综合竞争力的同时,带来显著销量与利润弹性,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比现在比亚迪更为巨大。
资料显示,2023年1-10月,长安汽车累计销量211.06万辆,同比增加10.76%,其中自主品牌销量174.77万辆,同比增加15.93%,自主品牌战略效果明显。其中,长安与华为合作打造阿维塔品牌,目前已推出阿维塔11/12两大车型,预计内部代号E15、E16的全新车型将在2024年先后登场,公司与华为合作深入。
太平洋证券在研报中表示,通过此次和华为的携手,长安汽车有望从多重维度受益。后续长安深蓝品牌或有望加入长安与华为合作阵营,推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辐射至长安其他自主品牌车型,深度智能化转型提振车型销量。
而根据资料显示,在此次的备忘录中,长安与华为的合作并未具有排他性质。简单来说,未来还可以吸纳更多“打不过就加入”的中国企业加入。
这将带来哪些影响呢?
首先,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水平将经历迅速而显著的提升。尽管大家都渴望自主研发,也有灵魂和肉体的争论,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具备进行此类高投入的能力,即便是投入也未必能做到和华为一样的水平。
独立的车BU为其他厂商提供了多样选择,无论是从零开始的正向研发还是在华为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造都在可行之列。简而言之,华为提供的是技术基础,而研发的具体方向由各厂商自主决定。
华为履行了其职责,其他企业也因此得以更灵活地运营。这种情况在手机领域已经屡见不鲜。除了苹果,大多数手机厂商使用的是谷歌的“安卓”系统,即使在鸿蒙系统问世之前,华为也不例外。这对整个行业产生了何种影响呢?只会加速整个产业的变革。
其次,合资厂商的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恶化。目前,大多数合资厂商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进展缓慢。现在,借助这一模式,大多数的中国品牌汽车能够借助华为的技术支持,在智能化层面上进一步拉大与合资厂商的差距。
在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有些厂商或许将华为视为竞争对手,然而有一些则渴望借助其技术的熏陶。由于各自的视角和态度不同,将导致不同的结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长安和华为联手的时候,一个全新的格局重塑时刻,已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