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涨船高”的汽车出口和“一仓难求”的滚装船,谁是“原罪”?
日前,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0月,我国汽车出口达48.8万辆,环比增长9.8%,同比增长44.2%;1-10月,汽车出口累计达392.2万辆,同比增长59.7%。
2023-11-29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日前,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0月,我国汽车出口达48.8万辆,环比增长9.8%,同比增长44.2%;1-10月,汽车出口累计达392.2万辆,同比增长59.7%。
我国并非传统的汽车大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十几年里,基于我国汽车工业的现实情况,我们需要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故此采用了引进外资的方式。如今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变革愈演愈烈,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崛起,重拾了中国汽车品牌的信心,中国汽车产业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出口也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做大做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本报记者看来,出口或者说“全球化”之所以能够成为热门话题,同样也离不开以下两个因素:
第一,经过不断地创新与技术积累,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过去的“拿来主义”变成了现在的“技术输出”。今年以来,无论是在慕尼黑车展上的“大展拳脚”,还是跨国车企的争相合作消息,都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汽车已经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方面具备了领先优势。
第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先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这也使得国内汽车市场内卷化十分严重。但反观全球市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兴未艾,并没有系统的新能源体系布局。所以,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来说,要想生存,就要拓宽更广阔的市场,“走出去”成为了各大车企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要”选项。
一流的汽车企业,一定是国际化的企业。在寰球汽车看来,全球化的浪潮正在迅速升温,对于中国品牌汽车而言,只有置身更大的格局与市场中,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多机会。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目前的汽车出口呈现出了“一片大好”的趋势,但汽车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国内车企在国际物流需求方面的迅速增长,这也直接导致了运力紧张、运价高企,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海运。
首先,从滚装船的运力来看。目前全球只有700余艘从事汽车海运的专业船只,而国内汽车运输船的运力仅占全球的2.63%,相较之下,日本船东占据全球汽车运输船市场41%的份额,韩国的占比也高达14%。都与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使得中国汽车企业处在了一个相对劣势的局面。
其次,从滚装船的价格来看。据航运及海工研究咨询公司克拉克森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到今年8月末,6500标准车位汽车运输船一年期租金达到11万美元/天,对比2022年1月3.85万美元/天的租金,翻了将近三倍,其中,去年7月~10月增长最猛,平均每月增加约1万美元/天。
另外,根据相关媒体报道,今年6月,国内主要港口出发的滚装船运费价格在70~130美元/立方米不等,按照110美元/立方米计算的话,运输一辆13.71立方米的小汽车需要1509美元。对于部分车企来说,“运一辆”或许就面临着“亏一辆”的风险。
从短期来看,运力的相对不足以及高昂的滚装船费用显然无法和中国“水涨船高”的汽车出口相匹配,滚装船的“窘境”一时之间也难以得到很好地解决。那么,就滚装船而言,中国汽车“出海”的突破口在哪?
在行业专家看来,主要还应该聚焦在以下两点:第一,亲自下场造船,将主动权牢牢地攥在自己手里,这也是目前奇瑞、比亚迪所遵循的思路;第二,建立有效的“锁单”机制,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具有代表性的车企就是上汽。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造船、汽车已经成为了中国科技四大创新领域之一,我国厦船重工就曾给挪威礼诺航运专门建造过一艘名为“礼诺旅行者”号滚装船,该船也是全球最大的滚装船。所以,在滚装船“出海”这件事上,中国有着一定的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通过小批量出口的贸易形式虽然从某种方面节约了销售成本,但从长远来看,伴随着世界汽车产业的不断深化,消费需求也逐渐完成了升级升级,原有的出海模式显然无法更好地满足这一“变化”。未来,汽车出海也将逐渐回归到“销地产”的发展模式中来,这更需要车企制定“因时因地”出海策略,来应对错综复杂的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