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退潮,期待减弱,自动驾驶企业方向盘应该转向何方?
近日,自动驾驶卡车公司图森未来宣布,公司将削减150名在美员工,约占在美员工总数的75%,占全球总员工数19%。在过去,图森未来被称为“自动驾驶第一股”,市值在2021年曾超过千亿人民币。而进入今年,公司股价一度缩水99%,在走到退市边缘后又陷入裁员风波。
2023-12-11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近日,自动驾驶卡车公司图森未来宣布,公司将削减150名在美员工,约占在美员工总数的75%,占全球总员工数19%。在过去,图森未来被称为“自动驾驶第一股”,市值在2021年曾超过千亿人民币。而进入今年,公司股价一度缩水99%,在走到退市边缘后又陷入裁员风波。
自动驾驶不只是在商用车领域受挫,在乘用车领域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两个月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旗下的自动驾驶部门Cruise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仅全面上路运营两个月,就因事故频发而直接被叫停牌照。
而就在三个月前,Cruise获得在旧金山全天候商业运营Robotaxi的许可资质,当时被认为是美国乃至全球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商用的标志性事件。如今被迫暂停,正是因为公众对于自动驾驶技术安全性的质疑。
在经历过去几年的狂热期后,自动驾驶正在逐步走向冷静期和退潮期,图森未来和Cruise目前的遭遇正是自动驾驶行业寒冬的缩影。人事变动、大量裁员、市值大跌等等都成了自动驾驶公司绕不开的问题,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形式依然不明朗。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是一个烧钱的行业。资本对于自动驾驶行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决定着每家企业的存亡。在经历几年发展后,自动驾驶行业已经从风口逐渐下沉,资本对于自动驾驶的热情正在逐步减退,自动驾驶公司想要在一级市场上再拿到大额融资也会越来越困难。
据数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已经上市的十余家自动驾驶公司,在2022年股价跌幅平均超过80%。另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自动驾驶领域融资规模超过200亿元,但是和2021年的932亿元相比,缩水近8成。这也直接导致一大批自动驾驶公司不得不通过裁减人员、关闭部门来减少开支。
进入今年以来,美国自动驾驶公司Nuro裁撤约340名员工,占当前员工总数的30%。苹果自动驾驶测试司机减少56名,目前司机人数为145人。这是苹果组建车队后第二次缩减自动驾驶司机规模。
这场“寒流”也在席卷着国内自动驾驶市场。今年5月,阿里自动驾驶业务线发生重大调整,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全部并入菜鸟集团,达摩院不再保留相关业务和团队。此前宣告冲刺“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更是处于巨额亏损。数据显示,近三年黑芝麻智能分别亏损7.6亿元、23.56亿元及27.54亿元,累计达到58.7亿元。黑芝麻智能也坦承表示,公司预计2023年的亏损净额将大幅增加。
在资本环境遇冷的情况下,业内对于自动驾驶的未来预期也并不乐观。根据标准普尔全球移动(s&p global mobility)最新报告得出的结论,真正的自动驾驶暂时不会实现,至少是在未来10年内,这无疑再次给自动驾驶行业再次泼了一盆冷水。
为什么自动驾驶这么难落地?
首先是技术和安全问题,有专家指出,由于不同道路场景的复杂性,即使目前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覆盖99%的场景,但剩下1%的长尾问题如果不能解决的话,自动驾驶就始终无法落地。时至今日,即使已经有越来越多无人驾驶在城市道路上进行试点部署,然而整体来看,高阶自动驾驶仍处于初级阶段,只能在有限的场景中应用。
除了技术研发水平外,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还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监管体系和相关法规,以此保证自动驾驶技术上路通行试点的安全。
其次,成本也是关键问题之一。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普及需要面对传感器、车载系统、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的成本。虽然随着技术发展,这些成本将逐步降低,但目前车规格级的价格依然较高,并且在短期时间内难以通过规模化落地降低成本。此外,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运营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由于自动驾驶车辆远程操作人员的安全监管、执照、保险、维护和其他系统成本高企,自动驾驶出租车很难在市场上与人类驾驶员驾驶的普通出租车竞争。
以Robotaxi为例,公开资料显示,由于智能硬件和软件、安全员以及大量安全冗余配置的高昂成本,Robotaxi运营成本明显高于传统智慧出行服务(如网约车和出租车)。尽管乘用车“车内无人”商业化试点已经于今年7月落地北京,Robotaxi终于可实现车辆完全自主驾驶,但运营中心仍需配备后台工程师随时监控,无法真正实现“无人”。
那么自动驾驶究竟该驶向何方?企业又该如何面对落地难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构建出能够切实推进商业化落地的技术战略和组织模式,才是当下自动驾驶企业生存下去的根本。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不少自动驾驶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选择“两条腿”甚至是“多条腿”走路来发展智能驾驶技术。一方面在高阶自动驾驶领域不放松,等待十年之后行业“拐点”,另一方面在L2及L2+级别自动驾驶领域持续布局,实现当前的商业化落地。
例如,华为发布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轻舟智航推出基于征程5芯片的“轻舟乘风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发力“高速+城区”NOA业务;百度早在2016年就开展了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的研发,并在2020年对外发布了Apollo Navigation Pilot等等。
尽管从L4到L2的“降维”被看作是企业“自降身价”,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想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存活,除了用前瞻技术吸引投资外,加速量产是当务之急。而逐步扩大的L2及L2+级别自动驾驶市场就是企业必须要抓住的机遇。据Strategy Analytics数据,预计到2025年,L2在全球自动驾驶汽车中的渗透率将达到27%,203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59%。
如果说高阶自动驾驶技术是智能驾驶领域的“天上的月亮”,那么如何规模化商业应用就是“地上的六便士”,也是自动驾驶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础。无论以何种形式,自动驾驶公司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场景去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