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登陆,L3市场再掀波澜
12月14日,宝马集团搭载L3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在上海市正式获得高快速路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2023-12-20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12月14日,宝马集团搭载L3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在上海市正式获得高快速路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12月18日,梅赛德斯-奔驰宣布成为首批获批北京市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道路测试牌照的企业之一 。
同日,智己汽车也宣布其搭载L3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在上海市正式获得高快速路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三则消息的先后发布,让暂时“沉寂”的自动驾驶市场又焕发出了新鲜的活力。
近两年来,伴随着国内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数字化等技术正在推动汽车加速向不断进化的移动第三空间演变。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智能驾驶产业市场规模已达2894亿元。据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
但纵观我国“智能汽车”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聚焦在自动驾驶领域,即使技术水平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始终没有打破“禁锢”,只能以“L2++++”的形式演绎,没有真正意义上“突破”L3。也正因如此,此次信息的释放,再一次让“智能汽车”火了一把。
当然,L3级别自动驾驶的进一步“落地”也并非毫无征兆,1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四部门正式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并表示将遴选具备量产条件的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展准入试点。
此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武汉等地都对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上路进行了示范区探索;去年6月,深圳先行对L3级别自动驾驶立法试水,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
可以说,L3级别自动驾驶已经“蓄谋已久”。
那么到底什么是L3级别自动驾驶?它与市场上现行的L2级别自动驾驶又有何区别?
简单来说,L2级别自动驾驶提供了“部分自动驾驶”,这意味着车辆可以自动完成一些驾驶任务,包括加速、刹车和转向,但需要驾驶员监督和控制车辆,车辆功能多为“辅助”性质;相比之下,L3系统提供了“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这意味着车辆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自动完成驾驶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需要能够在短时间内接管车辆控制,以便在紧急情况下采取行动,更趋向于“辅助”和“自动”的结合。
从产业驱动的角度来说,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硬科技会成为引领世界经济未来五十年的引擎和动力,而“智能汽车”是硬科技里面最核心的板块,其中自动驾驶不容忽视。
关于L3级自动驾驶,即使市场上已经暗流涌动,但其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尚且不能“盖棺定论”,因为它并不是一个短期成果,反而更需要长期实践的积累,但是,透过车企以及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关注,我们也看到了市场对于“智能汽车”的态度。
纵观“智能汽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核心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概念和思路为号角的初始阶段,彼时智能汽车这一理念还处于萌芽阶段,可以说,谁先进行了布局,谁就抢占了市场的先机,所以我们讲概念和思路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第二阶段是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更多落地的“尝鲜”技术走到了消费者面前,虽然相关布局并不完善,但总归是让“纸上谈兵”变成了现实;第三阶段则是来到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消费理念的不断更迭,消费者有了更务实的态度去看待智能汽车,新汽车的发展也逐渐回归到了汽车的本质。
而第三阶段的变化,也主要体现在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强相关标签。今年以来,无论是从企业营销层面还是消费认知层面,技术都是行业内外的热门话题。结合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调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都突出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重要性,那么自动驾驶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二,智能化成为了新汽车的决定性因素。新汽车发展到如今,汽车早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代步工具了,它正逐步向软件定义的科技产品衍变,如同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伴随着科技、消费水平的逐步升级,智能化成为了下一轮竞争的关键要素。
第三,体验和实用性的需求让产品逐渐回归到了“智能汽车”的本质。不可否认,自动驾驶的发展思路确实受到了不少市场的质疑,有人认为是技术方面,有人认为是安全方面,有人认为是法律法规方面,这些都成为了“阻碍”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因素。但坦白来讲,自动驾驶技术的出现,也确实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所以消费也者更愿意接受这项“新鲜事物”。
当然,自动驾驶的发展同样面对着诸多现实问题。
首先是技术和安全问题,有专家指出,由于不同道路场景的复杂性,即使目前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覆盖99%的场景,但剩下1%的长尾问题如果不能解决的话,自动驾驶就始终无法落地。
其次,成本也是关键问题之一。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普及需要面对传感器、车载系统、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的成本。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使得自动驾驶的成本居高不下,这也导致了最终的技术或者产品价格普遍偏高,部分车企和科技公司目前并不具备量产或者推广的体系力。虽然随着技术发展,这些成本将逐步降低,但目前车规格级的价格依然较高,并且在短期时间内难以通过规模化落地降低成本。
总体来说,今天,L3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上路”,让一部分人看到了未来高阶自动驾驶的“希望”,但从长远来看,整体自动驾驶市场任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