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车企“乘风”论,重视中国才能赢者通吃
风生水起的中国汽车市场,究竟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意外惊喜”?
2024-02-21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数据来自Stellantis集团微信公众号)
日前,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公布了其2023年财务业绩,并列出了三项历史最高关键指标:净营收1895亿欧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186亿欧元,同比增长11%;工业自由现金流129亿欧元,同比增长19%。
谁能想到,一个将Jeep、菲亚特、克莱斯勒等品牌在中国市场做“退市”的车企,一个将标致、雪铁龙做成边缘品牌的汽车集团,会在“淡出”中国市场以后迸发出强劲的活力,这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无独有偶,此前,某位跨国车企高管也曾经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如果“去掉”中国市场,该品牌在全球市场的表现还将更进一步。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以Stellantis集团为代表的部分跨国车企在一系列“铁腕手段”之下实现了盈利,这在汽车行业变革愈演愈烈的当下,是难能可贵的。部分人将Stellantis集团实现盈利的手段聚焦在了“淡出”中国市场之上,在他们看来,中国市场确实是全球汽车最大的消费市场,但同样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
但实事求是地说,今天的成绩并不代表明天的成功,更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去看待。
在笔者看来,对于大部分车企来说,当下中国市场的难主要表现在了两个方面:第一,体现在了汽车作为工具的属性和迭代速度上,今天的汽车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它正逐步向多元化的移动空间演变,需要做到与众不同,也需要快速推陈出新,这与传统汽车时代的固有模式大相径庭;第二,体现在了汽车的盈利模式上,整体行业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也让汽车的价格在不断地“压缩”,尤其是对于很多新能源制造厂商来说,面临着“造一辆,赔一辆”的窘境。
一边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一边是真金白银的盈利,中国市场应该被如何看待?
行业观察人士表示,从当下的时间节点来看,中国市场之争,本质上来说就是新能源汽车之争。过去一段时间,凭借相关政策的帮扶以及各大车企艰苦卓绝的创新精神,走在了前面,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也正因如此,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成为了世界汽车能源变革的一个缩影。
(数据来自Stellantis集团微信公众号)
可以肯定的是,世界范围内汽车能源变革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也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磨练才造就了如今功成名就的局面。“韬光养晦”固然保险,但避免正面交锋就真的能够“高枕无忧”了吗?
从另一方面来说,任何一个全球化的汽车品牌,其发展思路和战略布局也必须以“全球化”为基准。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突破500万辆大关,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并且在新能源汽车的引领之下,中国品牌汽车的出口优势还在进一步扩大。
在汽车行业专家看来,中国汽车品牌汽车与跨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的一天,迟早会到来,任何全球汽车品牌想要巩固或者说进一步扩大其全球领先的优势,中国市场都必不可少。
这也对大部分跨国车企起到了一定的警示意义,中国市场以及中国汽车品牌应该被重新正视,跨国车企想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赢者通吃,有两个不容忽视的议题:
第一,要有开放意识、合作意识,更要注意企业“空心化”问题。汽车市场环境的改变,需要“强强联合”来进行优势互补,快速进行产品的升级迭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自身进行“查漏补缺”。
可以预见的是,当高度智能化、高度生态化的“奇点”时刻到来,将很难说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届时,可能再大的规模、再大的成本优势也无力面对全新的竞争。
第二,做好过苦日子的打算,主动参与到“价格战”之中去,同时在可控的范围内提高产品品质,以谋求更大的市场空间和话语权。这也就需要企业进行规模化、体系化的发展,结合高品质产品的快速导入,缓解整体压力。
综上来看,Stellantis集团未来的道路仍然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