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迎秋:跨国车企在华进入3.0时代
上周,宝马在北京研发中心搞了场科技日活动,场面不算大,信息不少。两件事:一是官宣和阿里巴巴深化合作,二是展示融合中国科技与消费者需求的最新成果。这不是宝马第一次在中国讲“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为世界”,但语气比过去更重了些。
2025-04-03 | 出处: 吴迎秋 | 责编: V讯网
上周,宝马在北京研发中心搞了场科技日活动,场面不算大,信息不少。两件事:一是官宣和阿里巴巴深化合作,二是展示融合中国科技与消费者需求的最新成果。这不是宝马第一次在中国讲“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为世界”,但语气比过去更重了些。
跨国车企在中国的新汽车发展热潮面前如何应对?宝马、奔驰、奥迪(BBA)、大众等德国车企走在了前列。几乎在同时,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都在中国。对他们来说,一年到中国来好几次已是常态,但这次有些特别。康林松说,奔驰要把每年一度的全球高层会议搬到中国来,是想让更多人亲眼看看,中国这几年汽车行业的变化有多快、多深。
这番话并不多见,也不太像传统德系车企掌门人的话风。但能理解。今天的中国市场,不再只是销量大,也不只是“重要”,而是让他们重新去理解什么是“汽车”,什么是“品牌”,怎么看自己的未来。
过去这一年,BBA的日子并不好过。财报能说明问题:销量下滑,利润承压,中国市场的表现不如预期,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停滞。背后的原因,一半是本土品牌进步太快,另一半,是自己的节奏还在老路上。
新能源、智能化这些词,几年前他们也提。但从提到做,路径并不一致。回头看这几年,BBA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油改电”阶段。将新能源汽车只理解成换了个动力那么简单。车变了动力,没变逻辑,还是用原有平台做新车;第二阶段,是“重新造”,看起来用上了纯电平台、智能化接口,但思维方式、产品定义,还是原来的那套;直到最近,他们才开始意识到,这事不是“换个电池”、“装个电脑”这么简单,而是整套价值链的重新排列。
现在的BBA,都开始有了些新动作。一是研发往中国移了,供应链也在做重构;二是与中国科技公司的合作不再只是“接入”,而是前端定义上的参与;三是合资模式在松动,从原来的“中方销售、外方研发”,走向了更加系统性的共建共赢。
前不久,在德国奥迪总部召开的2024年财报会上,奥迪全球CEO高德诺说,今年奥迪与上汽合作的全新字母标奥迪将上市,有望改善奥迪在中国遇到的挑战局面。据已有的信息披露,奥迪字母标产品的研发,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外方出技术、中方管销售的合资合作模式,特别是新能源、智能化技术方面中国因素将大大加强。
这些变化背后,是几个核心问题正在被重新认识。第一,中国新汽车的变化,是不是一个“局部现象”?第二,这是一场“技术换代”,还是更深层的消费逻辑、产业逻辑变动?第三,跨国车企该怎么处理中国市场与全球布局的关系?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答案越来越清晰:过去说“在中国、为中国”,今天开始多了半句——“在中国、用中国、为世界”。这所代表的,显然不是口号再喊得亮些那么简单,更是现实的逼迫。因为技术迭代、消费趋势、产业速度,都已经不是可以从总部看懂的了。
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决策被提前搬到了中国,一些车型先在中国试水,一些判断先在中国做实验。说到底,这是一次结构上的重新排列组合,而不只是市场策略的调整。这可能就是跨国车企真正进入中国“新汽车3.0时代”的开始。
不是所有人都准备好了,但节奏已经变了。选择怎么回应,决定的是几年之后还能不能留在“牌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