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威:放下“定义者”的惯性,将决定权交还给用户
“平权”,是荣威重塑国民车价值的底层逻辑
2025-04-28 | 出处: V讯网 | 责编: 谷博文
“平权”,是荣威重塑国民车价值的底层逻辑
4月24日,荣威在品牌日上宣布品牌全面焕新,明确以“体面、超值、信赖”为核心价值,提出“全方位平权”的品牌理念。
近年来,汽车行业在加速演进:技术走得越来越快,智能、电动、平台化……每一个新词都在催促品牌不断“前进”。但从用户视角看,体验反而愈发复杂——设计很前沿,价格却越来越高;配置很齐全,交付却遥遥无期;车机系统“能说话”,却常常听不懂人话。
面对这样的趋势,有些品牌选择一路向上,而荣威这次的焕新,更多像是一次价值重心的调整。不是后退,而是转向——从“往更高走”转为“往用户近一点”。
所谓“为用户而进”,不是品牌的措辞,而是我们对这次焕新选择的观察:它放下了作为品牌“定义者”的惯性,试图在设计、技术、智能、安全等多个维度,把决定权重新交还给用户。
荣威方面的说法很直接:这次焕新,不是为追技术热度而来,也不是为抢传播话题而设,而是回到一个最朴素的问题——车,到底该为谁而造?
“体面、超值、信赖”,听起来像是一个价值提纲,实则是一种选择态度。而“平权”背后,也并不是一次营销包装,而是一种现实判断:当好东西越来越多,为什么它总是属于少数人?
设计平权:把“体面”变成人人标配
“这车看着不错。”“对啊,就是价格也‘不错’。”
这是不少中国家庭在选车时反复上演的对白。车好不好看,往往第一眼就能决定观感,但“好看”背后,总被默认绑定着“贵”——设计,成了体面与价格之间那道隐形的门槛。
要想平权,必须拆掉这道门槛。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他们请来全球知名设计师约瑟夫·卡班——曾为布加迪威龙操刀的“超跑教父”,为品牌全新概念车“明珠”赋形,也为焕新后的荣威提出了新的设计哲学:“自信·优雅”。
“光而不耀,自信优雅”,这不仅是一句美学宣言,更是一种对消费者审美权的还原。
在这套设计体系中,荣威不再以车标彰显身份,也不再用线条堆砌价格感,而是以一种克制、从容的方式传递设计质感。
荣威方面表示,设计不再是身份的外延,而是审美的共享。
更重要的是,“明珠”不是一场高光亮相的概念秀。荣威已经明确,它将作为下一阶段量产车型的设计语言,真正走进市场、落入生活。
这意味着,未来的荣威用户,不必花费更高的代价,也能拥有曾经只属于豪车的设计体验。
在这场“设计平权”实践中,荣威做的不是降维输出,而是价值重构——让美的表达,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成为多数人的日常。
因为真正的“体面”,从不是昂贵决定的,而是看得见、开得起,也撑得起。
技术平权:不是给得多,而是用得上
在汽车行业,“技术”向来是用来制造差异的词。新架构、高参数、智能配置——这些曾被视为高阶体验的象征,却往往因高价、高配而将大多数用户隔在门外。
荣威这次选择从这个逻辑中跳出来。他们不再用价格划分体验,而是通过一辆不到10万元的D6,落地了过往只在20万元级别出现的技术配置:CTB电池车身一体化、一体式热管理方案、智能辅助驾驶……这不是一次“堆料式越级”,而是结构性平权。
关键在于,这些技术并非“说得漂亮”,而是实打实通过验证:
• 荣威纯电D6以9.125kWh/100km的成绩,创下全球最低能耗吉尼斯纪录;
• 极寒实测续航达成率75%,常温实测甚至反向虚标;
• AI座舱、主动安全等配置无需加价,标准即是“完整”。
在荣威的产品逻辑里,技术不是品牌叙事的一部分,而是用户体验的基本面。好技术不该设门槛,而应自然地融入日常驾驶中。
这套“兑现能力”,在智能体验上也被贯彻到底。与豆包大模型的合作,使车不再只是能听指令的助手,而是能读懂语气、理解情绪、预测行为的“同行者”。
当你说“有点热”,它自动调温;情绪低落时,它放首你常听的音乐,并留下一句“早点休息”。这不是AI的炫技,而是体验的细腻落点。
技术真正的平权,不止在“给你什么”,更在“让你用得上、感受得到”。荣威把“好技术”从PPT里请了出来,交还给用户的日常驾驶感、真实安全感与资产保值感。
所以这一次,技术不是标签,也不是噱头。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终于不再稀缺。
重新理解“平权”:不让品牌定义价值,而让用户决定标准
客观来说,“焕新”这个词,在今天的汽车行业里早已不新。它被频繁使用,有时意味着设计更新,有时是技术换代,也有不少时候,只是一层语言上的包装。
荣威这次的焕新,不在于发布了多少新产品,而在于做出了一种不太常见的选择——不是继续向上叠加,而是适当后退半步,把原本设定在“高端区”的价值重新推回用户手中。
好看的设计,不再是贵价的专属;先进的技术,不再是高配的特权;真实的智能与安全保障,也不再需要用户“跳级才能拥有”。在这套结构下,平权不再只是一个说法,而是可见、可用、可验证的产品逻辑。
我们不妨把“平权”这个词再拉回来审视一下。它并不是简单的“物美价廉”——中国汽车行业已经不缺高性价比的产品。但荣威想说的,不止于“便宜能买到好配置”,而是好东西本该对等地进入用户生活,而不是被人为切割。
过去,技术与设计是品牌的护城河,是区分“高低贵贱”的工具;但荣威此刻提出“平权”,实质上是在打破“品牌决定价值”的旧结构——不是车企说什么算,而是用户怎么用更重要。
在这个逻辑下,所谓“技术平权”,其实是让技术回到它本来的意义上:不是做品牌叙事,而是解决问题;所谓“设计平权”,不是美学民主化,而是生活的尊重感。
这才是这场“焕新”更值得注意的地方——它不只是改变产品,更在改写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这不是一次激进的革新,也不是一次姿态上的高调转向,而更像是一次慢下来的调整——从强调“我能做到什么”,转向“你真正需要什么”。
行业的趋势总会继续向前,但对用户来说,愿意把决定权交还回来,愿意从产品定义开始就换个视角的品牌,也许才更值得长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