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跳水、预期崩溃,Q1财报揭开跨国车企的“集体焦虑”
近日,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给了跨国车企当头一棒。
2025-05-09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近日,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给了跨国车企当头一棒。
奔驰利润暴跌43%,福特下滑64%,大众也扛不住了,干脆不再给全年目标。不是没车卖,而是利润撑不住了。新能源还没赚钱,油车又卖不动,政策压力、成本飙升、供应链波动……每一项都像是压在这些车企头上的一块砖。
更令人忧虑的是,在中美贸易壁垒抬升的背景下,多家车企因关税问题甚至选择放弃全年盈利展望。
利润承压、销量乏力、市场结构变化,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叠加,让这个季度的财报成为观察传统车企当下困局与韧性的重要切口。当然,这已经不能称之为是某一车企在某一时段的经营波动,反映在更大层面上,几乎可以将跨国车企财报的下行趋势作为其在新时代全球市场格局重构中的一次集体应对失衡的警示。
话说回来,在这场令全球车企应激的“数据体检”中,宝马还是相对保持着一种稳健与清醒。
首先横向对比一季度的相关评测数据:大众汽车一季度虽然营收同比增长2.8%,但营业利润下滑高达37%;梅赛德斯-奔驰息税前利润下滑41%,净利润同比大跌43%;福特汽车净利润同比下滑64.5%,几乎被“腰斩再腰斩”;而宝马净利润同比下降26.4%,也不容忽视,但在如此严峻的外部环境中,相对跌幅更小、利润率维持在6.9%,仍高于福特与奔驰。
更值得注意的是,宝马成为少数仍未放弃全年盈利指引的跨国车企之一。在美国宣布对中国制造电动车提高关税,欧盟对中国车企启动反补贴调查背景下,全球车市正面临新一轮政策冲击波。大众、奔驰等多家车企已纷纷表示“难以给出全年展望”,但宝马则在财报中重申全年目标不变——这不仅是管理层信心的体现,也显示出其在供应链、产品结构与市场布局上的抗风险能力。
宝马相对稳健的背后并非偶然。从市场结构来看,宝马在中国市场虽然面临压力,但新能源转型节奏更为稳健,且并未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同时,相比福特近年来在电动化路径上投入巨资却进展缓慢,生产上F-150 Lightning产能受限、亏损不断扩大,宝马则更注重在“利润-转型”间的平衡,其电动车平台切换更循序渐进,不以“抢风口”为首要目标,而是通过创新架构Neue Klasse等带动未来盈利模型。
这些都是宝马保持向前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在快速变革的车汽车产业中,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宝马意识到在宏观经济面临高利率、消费者观望、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当下,控制成本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之一。为此,宝马通过灵活调整生产节奏、优化产品组合,保持较高的单车利润水平。
一季度,宝马整体销量虽同比下降1.4%,但X5、7系等核心高端产品贡献利润依然强劲。更重要的是,宝马的财报强调制造成本控制优于预期,说明其在供应链与制造端实现了有效协同——这在当前“高利率 + 需求不确定”的格局中,尤为关键。
对比之下,福特则公开承认质量问题与生产效率成为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奔驰亦因高端电动车滞销而面临库存与定价压力。
车企普遍的“增收不增利”,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变化现象,其背后意味着跨国车企正陷入日益沉重的成本结构泥潭,而最根本的是车企尚未建立起适应新能源时代的全新盈利模型。如多家汽车品牌在财报中提及,高端电动车型的利润贡献仍未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传统高利润燃油车型销量却因政策与市场结构调整遭遇压力,造成利润洼地不断扩大。
此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市场。当前,中国新能源车市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产品力和技术驱动的过渡期,很多领先的自主品牌已经完成了产品高端化与智能化跃升,占据了大量原属于传统跨国车企的市场份额。例如,在30万以上的中高端纯电细分市场中,部分自主品牌已能与奔驰EQ系列、宝马i系列正面交锋。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跨国车企的高端品牌利润形成“压制”。
另一方面,2025年4月以来,美国再度提出对中国电动车及电池产品加征关税,并进一步扩大技术出口限制。这一系列政策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出口型车企,也间接打击了在华合资和外资品牌的零部件供应链稳定。多家跨国车企都被迫调整全球供应链和出口策略,因为它们不仅要应对消费者口味与购车逻辑的变化,更要在分化的全球市场中重新设定成本结构与盈利路径。
在此背景下,宝马也表现出相对从容的战略节奏——既没有大举押注某一单一市场,也没有在供应链多元化上出现明显短板。更重要的是,宝马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推进新能源产能的本地化布局,例如墨西哥、匈牙利新工厂的启动,不仅符合地缘政治环境的需求,也有助于缓解关税冲击。这种“战略耐心”与“区域平衡”能力,也是当前跨国车企能否穿越周期的关键分水岭。
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并非仅仅反映出暂时的利润波动,而是全球汽车行业步入“结构性再分配”的开场白。在这场利润、市场、供应链、技术路线的全面再洗牌中,跨国车企能否重新定义其角色,将决定其在下一个十年的生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