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爆火合资冷场?一汽-大众回敬一记“价值锤”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在燃油车与新能源“博弈”中前行。即便如此,一汽-大众大众品牌也交出了一份逆势上扬的答卷:半年累计销量43.6万辆,6月单月同比劲增12.5%,燃油车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2025-07-03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在燃油车与新能源“博弈”中前行。即便如此,一汽-大众大众品牌也交出了一份逆势上扬的答卷:半年累计销量43.6万辆,6月单月同比劲增12.5%,燃油车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一系列数字背后,是销量的胜利,更是战略节奏的胜利。
在许多车企押注纯电、迷信流量、一味降价的环境下,一汽-大众没有盲目追风口,而是选择锚定真实用户需求,用看似慢、实则韧的方式推进价值积累。尤其全新探岳L的强劲表现,不仅推动了SUV家族半年销量突破8.7万辆,更验证了“油电混共进、油电混全智”商品策略的精准落地。这是一种“向内生长”的战略定力,也是对品牌价值的有效提升。
销量,只是表象。透过销量成绩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一汽-大众正在构建一种稀缺的品牌价值:在不确定中创造确定性,在混沌中保持清晰判断。
在市场快速波动的今天,这份“持续性增长”的背后,是产品逻辑、服务理念、营销组织与渠道生态的四重重构。这也让我们看到,合资品牌并未老去,只是需要一种新的方式被理解。而一汽-大众,就正在用半年43.6万辆的坚实脚步,重新塑造“合资”价值的新起点。
01
手握强牌,有了向上的底气
根据统计,今年6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已超50%。尽管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电动汽车上,但“沉默”燃油车市场,依然有着巨大的潜力。而这一市场,也正在成为合资品牌实现有效突破的重要阵地。
作为合资品牌的领头者之一,一汽-大众上半年的销量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从销量数据来看,6月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单月销售8.7万辆,同比增长12.5%,燃油车市场份额达到8.4%,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1-6月累计销量436,133 辆,同比增长3.5%,燃油车市场份额 7.6%,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
在诸多汽车品牌发展面临挑战之时,一汽-大众逆势增长成绩彰显了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韧性。而取得这份成绩的背后,无疑是一汽-大众在燃油车领域一直手握强牌,拥有不断向上的底气。
具体来看,速腾作为A级三厢车的标杆,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心中的 " 明星车型 "。6月其整体销量更是达到了2.2万辆,同比增长6.2%,细分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3.6 个百分点;前6月累计销量超11万辆,同比增长 8.4%,稳居细分市场第一。
在中高级轿车领域,迈腾依然是领航者,6月终端销售近2万辆,同比劲增39.6%;1-6月累计销量超10万辆,同比增长23.8%,稳居细分市场前三。迈腾家族的成功与其他车型不同,其对商务与家用市场有着深度洞察,且多年积累的良好口碑也让消费者对其信赖有加。
3 月份上市的全新探岳L,则为探岳家族注入了新的增长动能。6 月终端销售1.8万辆,同比猛增56.4%;1-6 月累计销售8.7万辆,同比增长 38.8%,重新定义高端中型SUV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全新探岳L不仅可以让燃油车用户实现智能化体验,同时带领一汽-大众全面开启燃油车智能化时代。
这些数字反映出,一汽-大众在传统燃油车市场的表现依然稳健,尤其在某些区域和细分市场中,凭借扎实的渠道建设和用户忠诚度,依然牢牢占据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今年上海车展大众品牌推出全球首款CMP平台概念车ID. AURA,进一步加速“油电混共进”的有效发展。这样的一汽-大众,不仅让用户在新汽车时代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同时也看到了更有底气、更高价值的一汽-大众产品。
02
撬动市场增量,靠产品更靠服务
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正处在技术加速与市场分化的双重十字路口。价格战愈演愈烈,智能化配置眼花缭乱,但真正能打动消费者、撬动市场增量的,已不再是功能堆砌或补贴诱惑,而是对产品核心价值的深度理解和对用户全周期体验的系统优化。
上半年,一汽-大众大众品牌以超43万辆的销量表现持续领跑合资阵营,速腾、迈腾、探岳家族等主力车型依旧保持强劲势头。然而在这背后,更是一场远超“销量排名”的更深层较量:如何在燃油车阵地守住信任,在服务体系上建立差异化竞争力。
随着智能技术的普及与消费者认知的成熟,用户愈加意识到,真正决定一辆车价值的是其在日常使用中是否可靠、耐用、无忧。基于这一用户心理趋势,一汽-大众精准“踩点”,不仅全面升级服务品牌,焕新发布“匠·心服务”及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心喜之旅2.0”,更行业首创性地推出“双终身质保”政策,覆盖整车及十大核心原装备件。这一突破性承诺,不只是一次服务延伸,更是将用户的安心用车体验作为产品的一部分。
敢于给出“双终身”承诺,核心是一汽-大众对自身德系制造工艺与质量体系的高度自信。这种从源头降本增效、从结果上提升价值的思路,将传统燃油车市场的竞争维度从“谁更便宜”转向“谁更靠谱”。
但服务和产品只是基础,真正决定市场格局走向的,是能否找到新增量。一汽-大众对此有着清晰判断与主动出击的节奏。2025年上半年,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向75家新经销商授牌,并与9家全国百强及区域头部经销商达成合作意向,年底整体渠道网络有望迈过“千家”大关。
这并不仅仅是一次规模层面的扩张,更是一次以“高质量增长”为核心的渠道结构重构。渠道策略的变化,也意味着品牌经营逻辑的升级,从“等客上门”到“主动触达”,从“人等市场”到“渠道找人”。这是一场从产品到服务、从服务到渠道、从渠道到品牌体系的全面再造。而这份系统能力,不只是销量的支撑,更是其在行业动荡周期中穿越起伏、稳健增长的根本保障。
03
为更好的一汽-大众铺路
一汽-大众大众品牌上半年交出的43万辆成绩已足够亮眼,然而真正让人关注的并不是成绩单本身,而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战略节奏:一汽-大众很清楚,这些成绩只是序章,更强大的自己,还在下一阶段。
按照规划,自2026年起,大众品牌将在中国市场同步推出10款全新车型,包括5款纯电车型、2款插电混动、2款增程式混动及1款全新燃油车。这不仅是对中国市场多元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大众品牌加速向电动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落子。更重要的是,这10款新车并非简单的产品上线,而是建立在体系重塑基础上的一次“组织级驱动”的跃迁。
为此,从今年4月起,一汽-大众迅速启动面向未来的体系重构,仅用不到60天就完成了覆盖市场、客户、商品、区域四大板块的组织再造。这不仅刷新了传统企业改革的速度,更重塑了产品周期背后的逻辑:从“产品先行、体系跟进”到“体系先行、产品共创”,一汽-大众正在实现由“造车”到“造价值”的跃迁。
此次体系重构的最大不同,在于将商品定义从单一的研发与销售职能中“解放”出来,引入市场、客户、传播、运营等多维参与方,通过前台‑中台‑后台的三段式架构,打造出以用户为核心、以数据为驱动的全链路闭环。从洞察生成,到传播节奏,再到线索转化与交付体验,每一款车都将在体系内“自驱进化”,真正实现组织与市场同步迭代。
一汽-大众清楚,未来的竞争不是比谁更快推出新车,而是谁能把“每一款车”真正打入市场、打动用户。这也是为何,在产品尚未发布之时,他们已经完成了围绕未来的组织铺陈。
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不是巅峰,而是一个持续向上的起点。面对中国市场巨大的战略空间与消费潜能,一汽-大众已经明确方向:以体系为地基,以产品为桥梁,以用户为核心,全速前行,奔赴那个更强、更快、更智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