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的“Opportunity”时刻
当“新能源转型”已不再是选项,而是必须交出的答卷,MG拿出了一份有自己思考的答卷。这一次,不是为了抢风口、追潮流,而是在重新构建“品牌与时代、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因果关系。
2025-07-03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当“新能源转型”已不再是选项,而是必须交出的答卷,MG拿出了一份有自己思考的答卷。这一次,不是为了抢风口、追潮流,而是在重新构建“品牌与时代、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6月30日MG Holiday夏季发布会上,MG同时推出了售价不到6万元的燃油车MG5和售价超过30万元的纯电敞篷跑车Cyberster,看似跨度极大的组合背后,反映的是MG对路径多样性的坚守:不是割裂过去拥抱未来,而是在不同用户群中建立起各自合理的连接方式。MG并没有选择一条单一的“新能源叙事”,而是更像在展开一次关于品牌重塑、体系协同与战略重估的“再定义”。
就像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说的那样:“我看到很多变化,不变的是跟用户在一起,YOUNG FOREVER。我们要把年轻、风尚、智趣做到位,为年轻和向往年轻的人打造令人钟情的出行方式和服务。”
MG不是在换一条赛道,而是在构建一套全新的路径能力。
01
一种更冷静的“All in”姿态
很多品牌在新能源转型中采取的是“抽身式转向”——迅速割裂燃油阵地,集中投向纯电战场。但MG显然选择了一种节奏感更强的过渡路径。
对于All in 新能源的战略,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的回答是:“一个是现在,一个是未来。”
现实中,MG依然需要守住现有用户特别是燃油车群体的基本盘,这些人不仅是销量支撑,更是品牌文化的重要节点。他们活跃于改装圈、社交圈,是“MG味儿”的最忠实表达者。而与此同时,MG也必须买断属于自己的未来:两年13款新能源新车、100亿研发投入,覆盖纯电、插混、增程三条路线,轿车、SUV、猎装车、跑车四种形态一网打尽,进而跃迁到品牌格局再造。
所以,MG没有急于断裂传统市场,而是选择保持“原有情感锚点”的同时,构建新型技术路径。这种策略的核心逻辑在于:MG认识到用户的结构是多元的,市场的演进是渐进的,而真正有效的品牌转型,是将新旧体系联通,而不是简单置换。
从燃油车MG5延续在年轻圈层中的改装文化,到Cyberster用造型和性能标定品牌上限,再到未来两年13款新能源新车、100亿研发投入,MG不是在“用新能源做新品牌”,而是在“以新能源重建旧品牌”。
更关键的是,这种转型背后并非盲目押注,而是有明确的系统支撑:上汽集团在电池、电驱、中央计算、智能底盘、辅助驾驶等五大板块的能力储备,使MG拥有“首发级”的资源配置权。技术能力不是借来的,而是可以参与定义的。
02
不回避动力选择,是对品牌认知一致性的延续
与部分品牌急于“去燃油化”不同,MG没有对动力类型作出价值判断上的强制排序。它并不强调“电动优于燃油”,而是将不同动力形式视作服务于不同用户需求的技术选项,而非品牌立场的标志。核心理念是:MG的精神内核应保持稳定,而不是因技术路径改变而失去方向感。
这种思路在产品布局上表现得很清晰。MG5继续承载着品牌在年轻圈层中的可玩性和情绪链接,是燃油改装文化的延续;而Cyberster则以纯电跑车的形式,探索技术与设计的前沿边界。这两款产品虽然动力形态差异显著,但在“风格鲜明、主张表达”的维度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换言之,MG不是在做两种产品,而是在维持一种品牌体验的不同触角。
MG并没有刻意制造油电对立,包括海外市场在内,MG用覆盖HEV、PHEV、EV、增程等多路线的产品布局,回应用户在转型阶段的多样选择。这并非对新能源的迟疑,而是承认市场结构的现实:用户群体对“完全切换”的接受程度并不一致。在这样的判断基础上,技术路径的多样性,是品牌稳健进化的关键,而非策略分裂。
从重庆快闪店到淄博烧烤共创活动,再到MG Holiday夏季发布会,MG不断尝试用内容、场景和互动,去维持与用户之间的真实联结。这种联结建立在风格、认同与参与感上,而非某种驱动形式。MG的核心问题不是“做电动还是油车”,而是“如何让不同的用户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MG”。
面对当下市场流行的价格战、智能堆料、功能PK等短期打法,MG显得更为克制。它没有卷入数字化炫技或极端低价策略,而是回到一个基本问题上:品牌的长期价值如何建立。MG选择将“智能化”“、新能源”作为工具,而不是标签。它要塑造的,是一个能穿越技术变迁、持续被用户理解和喜欢的品牌形象。
03
与OPPO合作的本质:打破产业边界,而非补齐短板
MG与OPPO的深度合作,是此次发布会中最值得单独拎出来讨论的部分。同时也是“ALL in 新能源”战略发布中最具战略意味的一环。通过引入已有的成熟3C生态,实现以“用户习惯”为中心的反向整合。
在智能座舱成为标配的今天,多数车企仍陷于“重投入自研”的模式之中,系统虽全,却常常脱离用户日常习惯,甚至造成生态割裂。而MG则通过与OPPO共建ICCOA生态系统,选择了一条更轻量、更开放,也更符合消费者实际需求的路径:不只是让手机能连车,而是让车成为用户已有数字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这与“简单投屏”或者是“基础互联”的改良不同,双方所要做的,是一次从底层打通生态逻辑的共创。据悉,自2021年起,MG与OPPO已在多个关键领域合作布局,包括共建生态实验室、联合发布智能交互白皮书、推动系统融合标准。今年4月,双方战略升级,从软件交互进一步延伸至IoT场景、海外生态拓展、商业模式协同。
以首搭ICCOA系统的MG4为例,MG已实现OPPO手机的无感互联、语音备车、AI场景识别、全量应用上车等功能,并支持安卓、苹果、华为等主流平台,做到了跨系统融合。同时,这一体系也在重新定义销售和传播路径,未来,MG新车将进驻OPPO全国商超渠道,并探索通过OPPO App完成定价与交易,构建“硬件+场景+流量”的新型零售通路。
这背后反映的是MG对智能化的另一种思考:不把“系统完整性”当作目的,而把“体验一致性”作为关键。智能,不是堆叠算力与芯片的竞赛,而是降低门槛、拉近用户的方式。这种“反向嵌套”的思路,与MG强调的年轻用户价值观形成了良性呼应。
正如俞经民所说:“OPPO不造车,上汽不造手机。MG有了OPPO,就一定有OPPOrtunity。”
结语:在当前市场,“All in新能源”已成标配,但问题的关键不在“做不做”,而在“怎么做”。MG此次战略转向之所以值得关注,正是因为它展现出一种系统性思维:既守得住传统阵地,又能在新能源结构中落地具体突破口;既不回避智能化的难题,又不被焦虑带跑节奏。
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将“新能源”作为技术身份,而是作为品牌演进的工具。MG要做的,不是成为一个“电动车品牌”,而是让MG在新时代里依然能成立,依然能被年轻人认同。
如果MG能真正把“产品节奏”、“技术落点”、“用户结构”这三条线统一成一套稳定的品牌逻辑,那么它此刻的“Opportunity时刻”,或许不是一个短期窗口,而是一条具备可持续性的上升通道。